《新宋》札记(42):是战是和

面对辽国割地的无理要求,宋廷内部意见分化。王安石、司马光支持和议,蔡挺、王韶、富弼和石越主张对辽人强硬,一面修战备一面谈判,也有好战派主张挥师北伐。

皇上一方面惧怕战争,毕竟国家刚刚经历大灾,元气大伤;另一方面又不愿屈辱求和,更担心辽人索求无度、变本加厉。围绕战与和的议题,宋廷展开了一场权力博弈。

政事堂首相韩绛屡次上奏,请皇上学勾践卧薪尝胆,此举让他成为大臣们攻击的对象。韩家在河北产业惊人,一旦开战,损失不可估量,这让大臣们认为韩绛只是在为韩家考虑,而不是为国家考虑。韩绛领兵时就打了败仗,任职宰相以来庸碌无为。一旦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在这相位上便坐不下去了。

吕惠卿敏锐地看到中枢几位重臣对辽态度都很软弱,担心朝中主张强硬的大臣会把希望寄托在石越身上,到时候会齐心协力推举石越进中枢。皇上的态度虽不明朗,却也看得出来他并不认同韩绛。于是审时度势,向皇上谏言拒绝辽使的无理要求,内修战备,以防万一。

不过吕惠卿还是迟了一步,在他觐见前,皇上询问章惇的意见。章惇委婉表示宋朝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做好战争准备。但章惇并不赞同软弱求和,相反,他支持石越等人的意见,强硬以对。

章惇和吕惠卿一样,是新党的中坚分子,才能卓著,在南宋保守党修的史书中,也入了奸臣传之列,同是历史上争议很大的名臣。此时章惇刚刚从地方调入中央,还没什么地位。他选择支持石越,多少有点政治投机的意味。

这是一个敏感的时刻,战与和,强硬与软弱,大臣们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前途来站队,而不是从国家层面去考虑。但章惇是一个对局势有着清醒认识的人,知道此时朝廷并没有能力开战,却也不能任人宰割。章惇指明石越等人并不是想要发动战争,只是在谈判时态度强硬。所以章惇支持石越,也是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两个人的意见是一致的。

皇上召回来的另一位大臣韩维,是韩绛的弟弟。韩维表面上没什么意见,只说皇上可以问石越。以前遇到什么事,他总让皇上问王安石。这也是一种政治智慧,藏拙,不嫉贤妒能,既没有明确表态站队,又委婉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章惇和韩维先后向皇上提议,高丽使者从杭州来京,可让石越同行,这是设法让石越回京城。皇上早就有让石越进中枢的意思,只是石越资历太浅,贸然召回不合适。此刻也不知是无意识还是顺水推舟答应了。为了这个机会,冯京甚至暗中让应天府留下了高丽使者,让他们在半路休息,目的就是等皇上答应石越随行。

在石越进京的路上,辽国内部发生了变化。辽主耶律洪基对秘密效忠太子的萧素不满,以杨遵勖接替他,要求谈判必须在两个月内出结果。杨遵勖是魏王耶律乙辛的人,魏王期待发动战争以便掌握更大的兵权。只是宋朝君臣未能了解辽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只知谈判设定了期限,皇上依然犹豫不决。随着辽国太子耶律濬失势,萧佑丹不得不提前返回辽国。一桩针对石越的大阴谋,悄悄酝酿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宋》札记(42):是战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