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3

今日启发:

Elton:

《塞林格》(Ⅵ)

沙恩·萨勒诺&大卫·希尔兹

1.塞林格从初次接触吠檀多到2010年去世,他的人生遵循着四个行期

既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遁世期。

(本书也是按照这个结构编成的。)

梵行期(学徒期)

独身、禁欲,不得杀生,尊敬师长和父母,潜心研读经文。塞林格在他人生中的这一阶段,上学,给小杂志写东西,之后上了战场。

家住期(居家期)

结婚、建立并供养家庭,为社区做贡献。在经历了战争的噩梦之后,塞林格也试图重新回到社会,在纽约扮演一个好好先生的角色,但这战后曼哈顿的世俗生活和物质生活,在他看来是如此的古怪而可笑。

1952年,塞林格在新罕布什尔的科尼什找到了一片合适的地方,买房、结婚,生养了两个小孩。他和妻子克莱尔1955年在华盛顿的一所印度庙宇中开始学习克利亚瑜伽、曼特罗箴言,一天做两次调息吐纳练习,几乎将生活中的一切建立在吠檀多教信条之上。战争给他造成的创伤太深刻,以至于他不得不用宗教来指导自己结婚、生子、工作等重大决定。

林栖期

当一位居士的儿女已经离家,而他也日渐衰老,不能再为社区做出实际贡献时,便应当退出社会,遁入森林,他之后的职责是潜心修行。对塞林格而言,这一阶段似乎开始于46岁,1965年起,他不再发表小说,开始为吠檀多的最后一个阶段——隐遁——做准备,塞林格确实还在继续写作,不过写作内容基本上专注于吠檀多思想。

遁世期

弃绝世界,成为一个游方僧,并做一个受社会尊敬的精神领导。放弃世界,人才能成为一位遁世行者,一个神圣的人,在这个阶段,写作已经不再可能,出版和发表作品更无从谈起,通过吠檀多,世界消失了,他的艺术也消失了。

2.前两个时期是塞林格的创作时期。

他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1953年,塞林格选了几篇他认为比较好的作品,出版了小说集《九故事》。

《九故事》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宗教感悟,宗教在他的作品中一步步发展为唯一的核心,他不断探寻自己的伤口,越走越深,最终消失在了吠檀多哲学的宁静中,进入了一个越来越抽象的境界,他之后的一些作品[《祖伊》(1957年)《西摩:小传》(1959年)]可读性也越来越差,《哈普沃思16,1924》(1965年)是他的最后一个作品,作为作家的塞林格,好像已经堕入了深渊。

3.本书结语的评论感慨到:“塞林格的人生就是一场慢镜头的自杀任务,目标就是消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