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爱恨有几分

01

“恭喜你上头条啦”,附带调侃的表情符号和一条新闻链接。收到同事这条消息的时候我正在会议中,瞥了一眼消息提醒,心想,坏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恐慌占领心头,这时候成为众矢之的是不论如何淡定也得用“可怕”来形容的事情。下一条澄清公告说不定要写写自己。

回到办公室,我双眼一闭,倒吸一口凉气,十根脚趾奋力张开再紧紧抓住地面(准确说是鞋底),腿部肌肉收紧攒足力量。做好预备动作之后我打开了那个麻烦的链接:几十亿资金去向不明,重组进展堪忧等虚实结合的言论再次被提及。翻到下面,文章写到,记者接通了我的电话“但对方因为太忙不能接受采访”,此处直接用到了我的职务和实名。

自然,前些天的陌生电话便是起源:“您好,我们是某某新闻的记者,请问是某某某女士吗,您是某公司证券部负责人吗”,想到局面复杂很想挂掉,但不能草率且切忌撒谎,于是平静回答说“您好,是的”。对方接着提出采访要求,为配合接下来要用的理由成立,我加快了语速,“抱歉,最近太忙了,实在没有时间接受采访(倒是实话),谢谢你们的关注”,听到对方若隐若现的“哦”的声音,想必他也有心理准备,我于是赶忙挂断了电话。

料想可能会被写,最糟糕的表达也做了假设。所幸,作者不偏不倚,没有任何渲染,把整篇文章最真实可信的那部分描述留给了我,简直感激涕零。

这份虚实结合的爆料消息一经发布毫无疑问又带来了股价的应声下跌,一顿狂风骤雨再次掀起,没有让我以个人名义卷入进去,更多像是逃过一劫。

我翻了翻当天的通话记录,赶紧把那通电话备注起来,此后这记电话又多次打来,我再没接起过。后来的文章里又继续写到我,变成了“多次致电均未接听”。

对我的描述以外的部分成了澄清公告的重点,我需要做的,是把新闻中提及的事项列举出来,向市场一一作出澄清。

在不断字斟句酌的清醒当中,我逐渐理解并轻而易举复刻了从前嗤之以鼻的诸多官方发言当中的字句,同时,也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严谨功能,对每一个具体信息的呈现追求应当的准确、完整、真实。有时我会惊讶于自己居然能够成功调用这些能力,感受到自己在潜移默化当中,已经并且正在受到生活中诸多忽明忽暗的事物所影响。


02

为了找到自己的正面发声渠道,我们也得寻找一些合作伙伴。

老板亲自过来,准备找这家比较权威的媒体沟通舆情管理方案。我们一行三人来到楼下,门禁森严,一般这时候会有人下楼迎一下,然而这天没有,我们跟安保交涉了半天,打了楼上某主任的好几通电话才最终成功上楼。

见到该主任,他依然和颜悦色。招呼我们坐下之后,他说有些事要处理,事毕再过来,让我们稍等。我不自觉观察起这间偌大的办公室。沙发皮具细腻有质感,坐下之后恰到好处的弹性和支撑让我想起电视购物家居频道里导购员激昂高亢的神情动作和各种营销话语。办公桌右侧摆放着各种纸质文件,十分整齐,不知是很久未动过还是每天都保持如此好习惯,如果是后者我倒有些自愧不如,忙作一团时我是顾不上办公桌的整洁程度以及处女座的自尊心的。客人沙发座与他的座位之间距离恰当,聊天角度舒适,像是精心设计过。纹理清晰、漆面透亮的高档红木打造的整面墙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种书籍,有关于新闻、传播的,有关于文化、历史的,也有关于官场、政治的。除了书籍,还有各式证书、奖章、合影等等,这些陈列就像是千篇一律的一定层级、身份的标配,并无惊喜。只是那本关于官场的书,在我这里略显刺眼,让人“误会”醉心官场研究是否有些不妥,我替他打了个问号。

大面积玻璃窗外是一片晴朗天空的蓝与茂密植被的翠绿的交织。若不是此时任务在身,这副景象应是能令我轻松、愉悦。想到这里,我复习了一遍今天的任务。他还是没有回来。

大约半小时以后,他回来了,简单的寒暄也是从窗外的景色开始,由于过于简单显得十分敷衍。之后我们开始讨论正题,他始终保持不必要的笑容听我们说话,过了一会儿,他开始接电话、打电话,一个又一个,听得出来是他老婆和儿子,“紧急”讨论的是作业之类的事儿。他一直抱歉又一直继续,顺便笑呵呵抱怨儿子让人不省心。

这桥段简直跟某电影如出一辙,一时不知道该说是导演们取材生活的能力够强,还是该主任看多了这样的情节,模仿能力突出。这表现力不比影帝逊色。

一想到他曾经趋之若鹜,介绍所在媒体如何值得信赖、想要与我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之时极尽谄媚之能事的画面,我不禁皱起眉头,牙关一紧。在他出去打电话的间隙,为了排解这点情绪,我手动推开被锁住的眉心,又上下拨动下颌松了松牙关,旁边同事问我在干嘛,我近似自言自语回答“没事,我找找我的脸还在不在”。

一而再再而三之后,我们提出离开,他再次道歉,依旧那副雕刻般的和颜悦色摆在脸上。

我拿出仅代表一次肌肉动作的笑容,勉强维持不朽的礼貌,我们便离开了。


03

在资本市场中,大家最关心的便是股票价格和行情走势。股票价格的形成是不同投资者之间基于信息的交易行为博弈的结果。当新闻中出现对某一公司正面的、积极的新闻报道,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股票价格呈现上涨的趋势。当新闻对某一公司出现负面信息等利空消息,股票价格随之下跌。这是市场中股票价格对信息的正常反应。决定股票股价涨跌的是供求关系,对供求关系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则是财经新闻报道。

财经媒体在信息披露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积极报道信息,改善信息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升投资者在股票交易中博弈的筹码[1]。如果财经媒体本身不求实证,常常消息失实,则会产生重大误导。

这就是为什么媒体关系维护以及舆情管理在上市公司董办或证券部的工作中如此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争取正面的发声,另一方面需要对市场上的失实消息、误导性信息进行积极澄清、说明。要说对这项工作的爱与恨,皆有几分。

正是由于这个价格形成机制的存在,上市公司为了股票价格有更好的表现,有极力塑造其良好企业形象,甚至是披露虚假信息的动机,而在信息披露体系中的其他参与者应该对这种行为进行监督。但如果将媒体看作效用最大化指导下的经济主体,那么其报道新闻的行为也是在最大化其利益的原则下进行的[2]。

当媒体能够运用好这一“第四权利”客观公正地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报道,不被爆料式的指标所引导,也不被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要求所绑架之时,或许良性循环才能得以建立。但这很难很难。

财经新闻对善恶是非的评判,会潜在地影响资本市场财经新闻的公共属性,其客观公正的内在要求,以及不卑不亢、不唯不喏的道德水准,能塑造资本市场的精神内核和营造文化氛围[3]。扩展到大众媒体范围,新闻媒体正在塑造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化氛围。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在被媒体(包括自媒体)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我们的思维方式正在一点点被这些内容塑造着。快餐时代的快餐信息动动手指就会在人群中快速扩散、蔓延,只要不触及法的红线,似乎没有人会为自己的言论承担任何责任,而它却可能在发布人完全不知道的地方产生着可怕的后果。

想到那部台湾剧《The world between us(我们与恶的距离)》。不去了解深层次的真相,不去理解善与恶的底层区隔,用媒体的力量,操纵悠悠众口,可以杀人。

我无力批评许多媒体言论的虚假、不负责任以及利益导向。当我试图追溯新闻求真精神之时,它会轻松撞上现实生存主义的“南墙”。就像我尝试与高校老师们探讨大学精神时,他们摇摇头说“不了,我现在管不了那么多,只能努力让我的团队、让我的学生‘活下来’”。似乎大家都没错,错的是这整个织罗紧密已经毫不透风的社会机制的大网,要说谁能做出任何努力去改变?我说每个人都可以,每个人都需要,你当然可以不信。

我说你没情怀,你笑我才是真幼稚。无可辩驳。

与其说永远都无法改变,不如说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王梓成.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财经媒体角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20.DOI:10.27159/d.cnki.ghzsu.2020.002276.

[2] 金宇超,靳庆鲁,严青蕾.合谋与胁迫:作为经济主体的媒体行为——基于新闻敲诈曝光的事件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8,21(03):1-22.

[3] 刘丹丹. 财经失实新闻对资本市场的负面效果研究[D].暨南大学,2015.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闻 | 爱恨有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