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43天 3.10~3.11禘礼

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3天

原文阅读:

3.10 子曰:“禘(t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讲解:

孔子说:“禘祭,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知识。孔子说:“不了解呀!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好像把东西展示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他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启发思考

        这两篇内容都是关于  “禘礼”的。

        “禘礼”是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甲骨文中已有明确记载,到周朝时都是祭天之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在古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神的礼仪就是祭礼,它本身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政治行为,一种最重要的治国之礼。

        周成王因为周公旦对周朝有莫大的功勋,特许他举行禘祭。之后,周公旦的封国——鲁国的历代君主,也都遵循此惯例,举行禘礼。

        灌,本作“祼”,祭祀中的一个项目——用活人(称为“尸”,一般用童男童女)以代受祭者。第一次献酒给尸,使他(她)闻到“郁鬯”(一种配以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气,叫作“祼”。也有说法是,“灌”就是把酒洒在地上祭神。 

          周公旦之后,鲁国国君所举行禘礼,在孔子看来,是“僭”用,因此,孔子不愿看。   

        为什么只有天子才可以祭天呢?因为上帝乃是天子的远祖,是其祖“所自出”。祭上帝,就是祭自己的祖宗。到了后来,上帝越来越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至上神,在太庙中举行的祭祀就逐渐成为仅是祭祖的祭礼。           

        古人认为,祭帝,对于延续国家命脉有象征意义。事实上,祭祀天地这种仪式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几千年来,已经内化到中国人的精神结构里。抗战时期,毛泽东率众祭黄陵,就是现代的禘祭。当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么做,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有着特殊的意义。     

        最后再说一下孔子的“不知也”。我们知道,孔子对“三代之事”研究很深,对周礼更是熟悉,此处却回答说“不知也”,显然并非不知道,而是不愿说。孔子知道,禘祭是治国的手段。他说,“如果有懂得禘礼的人,他对于治理天下会好像把东西放在手掌上一般容易”。

          为什么明明知道,却说不知道呢?因为禘是天子之礼,鲁国国君来举行,在孔子看来,是完全不应该的。但孔子不想明白地指出,只得说“不欲观”“不知也”。孔子对于他不满意、有所忌讳、不愿回答的问题,经常说“不知也”。

      “不知也”,生动地记录了孔子不满且无奈的情绪。孔子也许不得不为尊者讳,不方便直接指责国君之非,所以说“不知也”;与此同时,孔子又说,懂得禘礼,治国变得很容易,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孔子又清晰地表达了禘礼的重要性。

        这里,我们也可体会到,理解一个人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时,要在字面意思之外,关注到他特殊的情绪,才能了解他真正的想法。生活工作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比比皆是,体察人心方能有效交流。

参考书目和课程

1、杨伯峻 杨逢彬注译《论语 》

(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2、李申:《中国儒教史(全3卷)》

(江苏人民出版社)

3、顾迁 译注:《尚书(中华经典藏书) 》

(中华书局)

4、靳大成的《论语通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43天 3.10~3.11禘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