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读书记录·第三天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孩子说了未必算,孩子的发展说了才算。”

没有增值和获得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

学生有获得,能增值,他的学习则是成长性学习。

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是“成长性”,点明一种有源之水的教学状态,当知识流动起来才有了生命,才有了流向,才有了发展。

如果上一章是告诉我们教育应该立足孩童的角度,以孩童的发展为起始点的话,这一章则是提醒我们课堂的模样。

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老师呈现出不同的课堂。那么好课的标准该如何确立,这就说到了“三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课堂评价标准。

课堂标准是方向,是教学遵循的大准则和根基。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在课堂的具体和具象化表达。我很喜欢这里作者对“眼高手低”的全新解读。

“眼高”是上接课程标准,依标而教。

“手低”是课堂落实,因材施教,为学生量体裁衣。

课堂评价标准要与课堂标准、教学目标相呼应。需要明确一点“教师教得效率不等于学生学的效率”。

2022版语文新课标也着重强调:课堂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课堂教学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绝不能自我感觉为主,“想怎么上课就怎样上课”,没有章法则乱象丛生。

再说“理念”,当下的教育界名师无数,各有各的理念,但是由专家、学者所生产出来的理念如果不能转换为教师现实的教育生产力的话,理念于我们就形同于白条。

理念是从实践中提纯出来的,基础就是实践。唯有把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才能真正理解和吃透理念的本质,才能真正助力一线的教育教学。正如王阳明所说:“未知而行,未为真知。”未曾刻骨铭心、未能付诸践履的理念不是真理念,更不是好理念。

这就是“知行合一”。

从另一个方面也提醒我们,在埋头赶路的同时也要抬头看看远方,做思考型教师,善于从实践中整合提纯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从平凡走向优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真学】而教读书记录·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