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只是玩吗?

     

图片发自App

        每逢寒暑假,不少家长开始为此头疼。社会上虽然也有各种机构举办的冬夏令营,但基本上是针对儿童的。至于青年学子,好像除了在家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游学传统。游学传统,由来已久,肇始于孔子携其弟子周游列国。钱穆先生曾在《改革中等教育议》一文中写道:“彼时一秀才,赴乡会试,三年一度,以交通之不便,近者数百里,远者数千里,经月累时,犹得以跋涉山川,冒历风霜识天地之高厚,亲民物之繁变。其所以强身体而壮精神之道,非今日学校青年所能梦想。今日掩目于书本文字之中,放胆于朋偶罄咳之侧,体魄衰而精力糜,意志不坚强,情操不高洁,智能不开敏,而嫥嫥焉唯知从事于知识技能之传习,造诣有限,运用无力,根本已拨,妄希花果,亦多见其不知务矣。” 这段话虽然说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但同样切中时下应试教育的要害。

图片发自App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会在放假后,带孩子出去旅游,作为奖赏。但现代的“观光旅游”商业气息太浓,往往被讥之为“下车拍照,上车睡觉”。它让人想起一群鸭子,被动地被人赶来赶去,想多停留片刻也不行,与古代的“游学”完全是两回事。

      古时读书人到了弱冠之年,即二十岁左右,便要开始壮游天下。在不少诗人的诗作中,都留下了这种记载,如陶潜“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而司马迁更是“探禹穴”、“窥九嶷山”、“浮沅湘”……这种“游历”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是“识天地之高厚,亲民物之繁变”,是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山川大地,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去触摸大自然,触摸活的历史和文化。

图片发自App


        并且,古人早就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读书”与“旅行”,两者本不可偏废,而应该是相互佐证,相互丰富,相互激活。唯有如此,“书”才不至于读“死”;“行”才不至于变成 “某某到此一游”,最后才有可能臻至“知行合一”,成就大器。

        近些年,我利用休息时日,有机会离开大都市,走了国内的一些名城、乡村。瞻仰胜迹,徜徉山水之间,对此深有感触!当今的80后,90后从小在电视机和电脑跟前长大,以虚拟的网络世界为现实世界,生活天地狭小。而独生子女的身份又注定使他们受保护过多,心理脆弱,应试教育又雪上加霜,一遇挫折容易选择极端方式来解决。近些年大学生、研究生跳楼事件屡见报端,都与此有关。因此,更有必要放他们出去,离开网络世界,去接触真实的大千世界,了解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了解自己的国家与民族,增长见识,开扩心胸,锻炼意志,强健身心。

图片发自App


        当然,最好有社会团体来组织这类带有“游学”性质的活动,时间半个月到一个月。在内容上还可以结合语文课本中的名篇,以及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即将古代的游学传统与现代的修学旅行结合在一起,推陈出新,慢慢形成一种风气,岂不是好事一桩!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学,只是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