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边塞情怀(唐朝篇)

荒凉多变的边境一直都是战士的地盘,对于一直留在别人印象中的文弱书生,那里确实不应该踏足。但是,历史上却留存了很多文人写的边塞诗,他们确实是亲身在边塞体会过而有感而发的,他们是如何与边塞结缘的?

边塞诗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公元723年,唐玄宗对边塞的军事进行改革,由原来的府兵制改为雇佣兵制度,招募将士常驻边塞,解除各地府兵到边境守卫之苦。

这次改革也激发了文人对边塞之功的渴望,甚至有文人弃笔从戎。

改革的第二年,王昌龄就踏上了前往玉门关的路上,并完成了他一系列的《从军行》;这首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当时的王昌龄是多么的意气风发,誓要夺取军功才肯回朝。

王翰《凉州词》和王之涣《凉州词》

开元时期,郭知运收集了一些西域的曲谱,献给唐玄宗。

唐玄宗让教坊把它们翻译成中国的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来演唱,然后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唐朝很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纷纷为之填词。

这首是王翰填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醉卧沙场君莫笑

这首是王之涣填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些都是以凉州这个地方作为曲调名,那时的凉州战事频频,为抵御他国入侵而常年驻足军队。同时也让一些文官有机会到那里当差。

王维《使至塞上》

公元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唐玄宗让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对军队进行嘉奖。

其实那时候的王维是遭到朝廷大臣的排挤,到河西节度使这里担任判官来了。出塞的途中王维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不得志的王维看到边塞荒凉的场景,也有一些孤独及悲凉,但这只是个人情感。

高适《燕歌行》

就在王维出使凉州的第二年,幽州那边又传来败报了。

是呀,这都是736年以来第二次败报了,可是节度使张宁珪竟然“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

心急如焚的高适不满将领的荒淫失职,愤慨写下这首《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

高适还对士兵们的痛苦表示同情,如果没有这样轻敌的将领,他们怎么会牺牲?

李颀《古从军行》

战争是苦难的,所以对于唐玄宗的“益事边功”,李颀是持反对态度的。

唐玄宗的这个政策难免有“穷兵黩武”的嫌疑,李颀看到了战争对百姓、对国家带来的负担,十分感慨,于天宝年间写下这这首《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整首诗的曲调都是哀怨的,读起来不禁让人感觉很悲凉。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与李颀一样反对唐玄宗“开边黩武”的还有杜甫,他在借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战事来讽刺这种行为。752年,他完成了《前出塞》系列诗歌,这首是第六首: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当时朝廷大臣却对这种军事扩张持乐观态度,其中就有李白。

李白《塞下曲》

742年,李白入长安做官;又一年,他在朝廷里面同大多数大臣一样,积极响应唐玄宗的扩张,均有到边塞建功立业的想法。故写下那首《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的豪迈诗境一览无遗,但他没有机会被朝廷派往前线。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就两次被派往边塞任职,六年的边塞生活让他感触很深。

754年,岑参第二次被派往边塞,是前往担任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他在送别前任判官时,写下了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二年,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战争长达八年,使当时的盛唐开始走向衰落。

柳中庸《征怨》

“安史之乱”结束后,国家的军事有所衰弱,已不是以前唐玄宗时期积极扩张的局面。

此时,吐蕃、回鹘频频侵扰大唐边境,使得将士们长年不得回家。

柳中庸在单于都护府看到将士们的场景,有感而写《征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士兵长年在外,难免会思念故乡,开始对战争产生怨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同样为将士们表达思乡及哀愁的还有李益。

在抵御外敌入侵的受降城上,李益听到士兵悲伤的笛声,由衷得写下《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唐的边塞诗因国家的受欺而有些悲愤、凄凉的情感,同时表达了对将士们深深的同情。

李贺《雁门太守行》

李贺却表达了将士们不一样的情感。

814年,唐宪宗让张熙为节度使,前往雁门关平定叛乱。

同样是大军压境,李贺表达了不屈的情感,鼓舞将士要誓死报效朝廷,写下这首《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国家安危与每个人都有关系,需要将士们誓死抵抗,保卫家园。

许浑《塞下曲》

与李贺同一年出生的许浑,却没有李贺那种激奋。

八世纪后期,大唐与契丹、奚连年战于桑乾河附近;当时的场景许浑没有经历过,但他还是借助这个事件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写下了这首《塞下曲》: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国家衰落,频频受欺,所带来的灾难让百姓很难受,许浑也是厌恶这些战争。

随着国家的兴盛与衰落,不同时期的诗人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有对战争带来的亲人分离、百姓受苦的同情。

其实我们都厌恶战争,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和平相处的世界,国家的军事能够为我们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人的边塞情怀(唐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