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学记》

图片发自App

《八识规矩颂学记》第一讲:阐释者

原创: 释大愿  大愿法师  10月20日

  我们再来说《八识规矩颂》的阐释者。《八识规矩颂》阐释的典籍非常多,古代的都很深奥,我们就不多说;近现代呢,因为清末民初和民国年间,唯识宗复兴起来,唯识的研究成为上个世纪初,中国佛教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这三个研究方向,就是唯识宗、禅宗和佛教史。并且唯识学对于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大思想家,如章太炎、梁启超等等,都跟唯识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当时的唯识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三股主要的力量:第一支是太虚法师所创办的世界佛学苑。主要是其中的武昌佛学院和重庆的汉藏教理院,有很多的法师在研究法相唯识,太虚法师也有很多的法相唯识宗著作,《八识规矩颂》他也讲解过。第二支是南京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竞无居士和他的学生。第三股力量就是北京的韩清净居士,所主持的“三时学会”。

  比较权威的是太虚法师的《八识规矩颂讲录》。太虚法师对于《八识规矩颂》讲解,他很特别,他不是照玄奘法师这个次第来讲,他把颂文拆开来讲。总共只有十二个颂,太虚法师把这十二个颂,分为“顺转杂染分”和“逆转清净分”两大部分;“顺转杂染”分八颂,“逆转清净”分四颂。在“顺转杂染分”之中,他也不是照原来的顺序来讲。原来顺序是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太虚法师是先讲第六意识,再讲前五识,再说第八阿赖耶识,最后说第七末那识。为什么要照这个程序来讲?太虚法师在讲录里面有开示,说:因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人类的心理状态,最容易觉察到各种各样的情感、思想等等的心理作用。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等种种的情绪波动,基本上都是第六意识的功用,所以太虚法师先阐述第六意识。

  但是我们在了别外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境的时候,单有第六意识还是不够,要前五识与第六意识都生起现行才能了别。比方说:如果意识好的,但是眼根坏掉了,是个盲人,你说他不发眼识了,就不能够见到青、黄、赤、白等等的显色。虽然意识是好的,但是你不能够了知外在种种的事物。所以接下来第二步就是讲前五识。

  第六意识和前五识都讲解了以后,它们所了解的这个境界相从哪里来?能够去了别的这个能力,能够去了别的第六意识和前五识,以及被它们所了别的五尘境,种种的境界相是从何而来?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到第八阿赖耶识,其实它都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所谓的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些种种的境界相,它都只是第八识的相分。

  但是更进一步,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交互相遍的。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有自他的隔别呢?所以就要说到第七末那识的功能——我执识。我们有情生命的成立,自我意识的发展,人格的表现,都可以从第七识末那识中得到一个说明。按照这样的次第来解说,之后再来说“逆转清净分”。

  另外,新加坡的演培法师也有讲过《八识规矩颂讲记》,民国时候的王恩洋居士造有《八识规矩颂释》,范古农居士作有《八识规矩颂贯珠》,天台宗的大德谛闲长老作有《八识规矩颂疏》等等,都是比较权威的著作。

  现在的各个佛学院,基本上都有开唯识的课程。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从背名相,去死背那些六位五十一心所,没有什么用处;关键是要能够透过学习,把我们当下的身心状态认识清楚,然后再来改造它、超越它、转染成净、转迷成悟。

  比较浅显的还有:台湾的慈航法师所作的《八识规矩颂讲话》,那个是大白话,最浅显、最简单的一种,但是没有说透;还有就是现在所用的这个本子《八识规矩颂讲记》,这是于凌波居士所讲解的。

  于凌波居士在通俗佛法的演讲上面很有贡献,有一部叫做《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也是他写的,非常通俗易懂!晚年的时候,他就重点在研究唯识宗,对于《八识规矩颂》、《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都有讲记。所以这个《八识规矩颂》,他也说得比较浅显易懂。

  尤其难得的是,他把那些颂文之中将要牵涉到的名相先提出来,先解释,前面的八讲都是解释这些名相,后面的四讲才进入到《八识规矩颂》本文的讲解。所以这个是让我们初入门的人,能够得到一根拐杖,能够省力一点;不然,会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在说什么。希望大家能够对于于凌波居士的这个讲记先看,我们不完全照他这个,尤其是在实修方法方面,会深入一点来阐发,希望大家都能够真正地通达。

----节选自大愿法师《八识规矩颂学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识规矩颂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