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中国文化课》(三)

日更315天,齐帆齐第8期28天写作特训营打卡第11天1563字,累计 21222字。

中国文化课

五代十国,半世纪的混乱局面,有一位大诗人——俘虏楼里的奠基者李煜,孕育了宋代第一文化标志“词”。他政治上彻底失败,受尽屈辱,忍受煎熬,但他仍然是雄视千年的文学家,至今我们脱口而出的“春华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出自李煜之手。

宋代作为文化教养最高的时代,集体文化人格并不昂扬,四周战事频频,败仗居多,出现迷惘、忧患的内向状态。出现了一个文化全才苏东坡,两位文化高官王安石和司马光,三位战乱诗人李清照、陆游和辛弃疾,还有一座哲学高峰朱熹,最后一位诗人就是文天祥。每人都才情横溢,贡献突出。

元代时间并不长,但是它出现了戏剧的最具代表的高峰——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大悲大喜,流传百世。出现了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致远的《汉宫秋》,而且还出现了最好的绘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明朝值得一提的是,哲学家王阳明,他杰出的“心学”创建和贡献,时至今日,影响依然巨大。明清两代还相继涌出了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渔等戏曲家。清代最了不起的世界级小说家——曹雪芹,余秋雨对其所著《红楼梦》大加赞赏,评价曹雪芹了不起,评价高鹗续写《红楼梦》也极不简单。

在剥捋中国文化脉络的最后,余老师提到了黄昏时分三剑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走在戏剧和小说的附近,承担着不同的精神使命,他们忧郁而深刻、勇敢而尖锐,加重了时代的份量,焕发着文化的高贵。随后出现了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他们的诗句和著作感天动地。半个世纪后,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和谭祠同、严复、章太炎、孙中山,一群新的文化剑客,秉持独立而又自由的思想人格,焕发着睥睨权势、纵横天下的壮士之风。

十九世纪末,列强联合,瓜分中国,文化是国土上的水,国土岌岌可危,水将不在,何能不忧?悠久的中国文化,面临着灭亡。但是,中国文化背后的“元气”发挥着作用,在八国联军进京之时,发生了两起文化事件,40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以完整的文化形态被发现;七世纪唐朝的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像是听到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歌声一样振奋,仅从文化本体角度看,现代的我们做了破读甲骨文,推广白话文的工作,验证了中国文化仍有唤醒元典的能力,同时也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认识优势,正视问题,必能取得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态势和世界身份,焕发出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

读《中国文化课》,使我清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思想人格。

儒家大道。君子作为儒家的集体人格,君子之道成为中国文化的思想重心。成为君子就是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就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余老师选出九大君子之道进行解读。分别是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余老师同时对小人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弥补了这一历史缺漏。形象表述了小人的八大特征:小人见不得美好;小人见不得权力;小人不怕麻烦;小人办事效率高;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小人总是把自己打扮成无辜者;小人永远离不开造谣;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

分析了小人存在的社会土壤:观念上的缺陷;情感上的牵扯;心态上的恐惧;策略上的失误;灵魂上的对应。从这层意义上说,小人潜藏的地窖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即便是吃够了小人苦头的人,一不留神也会在自己的某个精神角落,为小人挪出空地。

余老师在书中着重提出了新一代的君子代表王阳明。余老师认为:王阳明最大的魅力,在于把自己的哲思和经历,变成了生命宣言:心即是理;致良知;知行合一。11个汉字,代表了君子之道的新形态、新境界。(待续)

余秋雨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中国文化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