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历程》之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心智过程。

认知学派展开研究的前提是如果我们真的想了解战略愿景以及战略是如何形成的,那么最好先深入研究战略家的思想。
认知学派的工作是借鉴人类认知学科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探索战略形成过程的本质。
认知学派的第一个分支倾向于实证主义,它将知识的处理和构建看作一种试图勾画客观世界的结果。
认知学派的第二个分支则认为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主观的,战略是对世界的某种解释。

1、将认知看作无序的
决策制定中的偏见类型:寻求支持型证据、非一致性、保守主义、实时性、可获得性、锚定性、虚假关联、选择知觉、回归效应、成败归因、乐观主义、低估不确定性。
另外信息失真是如何影响决策制定的:比喻推理、控制错觉、承诺升级、只考虑单一结果。
决策者可以有意识地中和那些与特定的战略形成有关的各种偏见,从而来解决这一问题。
不同的战略家,其认知风格也各不相同,因此那些研究“认知复杂性”或“开放性”等人类行为特征的心理学家也能为战略决策提供有利的信息。以卡尔·荣格的研究为基础的梅耶-布瑞格方法提出了四组相对应的维度:
外向型(E)(受外部世界的激励)——内向型(I)(受内心世界的激励)
感觉(S)(信息来自对感觉的依赖)——直觉(N)(信息来自试图掌握关键模式)
思维(T)(依靠分析做出决策)——情感(F)(依靠情感做出决策)
判断(J)(以一种有计划的、有秩序的、有控制的方式生活)——知觉(P)(以一种有弹性的、自然的方式生活)

2、将认知看作信息处理过程
与个人认知偏见相比,组织内信息处理系统工作的失真度更严重。
1)关注:关注决定了主体处理哪些信息,忽略哪些信息。
2)编码化:编码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和已有的信息分类标准相比较来解释信息,这经常是偏见产生的源泉。
3)储存/修复:认知始于记忆。就个人而言,记忆是不同信息条目相互联结所组成的网络;就组织而言,这些联结根植于组织的形态、规则、程序、传统和技术中。
4)决策:所谓组织决策是指嵌入认知过程中的一系列选择。
5)行动:关于决策制定的大多数研究起初并不是始于研究决策,而是始于研究行为。因为,很难说是谁在决策以及何时决策,甚至无法判断是谁发起某一项决策;
6)输出:输出预示着反馈过程的开始。

3、逆向学习
逆向学习的必要条件就是质疑,任何对现有信仰和方法的质疑都能成为逆向学习的触发因素。因素如下:
这还不够好”。不满意感通常是质疑现有信仰和方法的最常见原因。
“这只是一个试验”。为了验证假设,那些认为自己正在试验的人,喜欢从他们认为的最佳情况中暂时抽离出来,以检验他们的假设。
对惊喜应该带个问号”。凡是与预期不符的事件,不论是让人不快的干扰还是让人愉悦的惊喜都是逆向学习的好机会。
所有异议和警告都有一定合理性”。听者应警惕对坏消息或不熟悉的想法做出草率的拒绝。
合作者的各执己见都是对的”。合格的观察者所持有的信仰往往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
陌生人哪里想法奇怪了?”这些人通常能带来新的观点。虽然新人不如前人来得专业,但他们也同样不会被前人认为理所当然的期望所约束。
所有的因果箭头都是双向的”。人们可以运用思维方式来揭开和挑战自己的隐性假设。只要感觉到A能影响B,那么就应该寻找B反作用于A的路径。
每个竞争性命题都是正确的”。辩证法是对双向因果关系的概述。

4、将认知看作绘图过程
对于战略认知而言,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就是,组织知识中必须存在心智结构。经验丰富的经理们脑海里都充满了各种因果地图,有时也被称为心智模式。人们利用基本数据来描绘完整的图画,填补认知空白。

5、将认知看作概念获取过程
战略其实是一种概念,因此,沿用认知心理学的一个老术语,战略决策就是“概念获取”。许多组织的行为……是由那些偶然获得的领悟力决定的,这些领悟力对思想进行了重构。

6、将认知看作建构过程
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外部世界的复制。所有那些流过过滤器的信息,按照推测应该通过认知地图来解释其含义,但事实上,它们与认知相互作用,并受到认知的支配。现实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我们有不计其数的框架,通常它们更加复杂,并且有不同的解释水平。
为了避免群体思维的发生,管理者需要一个丰富的“框架库”——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以避免自己受到任何框架的束缚。

7、环境可以构建吗?
社会构成主义观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就是,在组织内部,没有任何成员可以“看见”环境。事实上,是组织用丰富但模糊的信息构建了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甚至连“内部”和“外部”这种基本的范畴都是非常模糊的。
运用构建主义者的方法:
1)抛弃组织应该适应环境的观念。
2)重新思考制约、威胁和机遇。
3)重新看待战略管理者的作用。
4)管理分析。
5)创造适用环境。
6)鼓励多样的事实。
7)检查和试验。

8、竞争和认知
当你处于竞争中时,对竞争者将要做什么存在大量的模糊性。不仅仅因为你缺乏信息,还因为你所获得的信息是复杂甚至矛盾的,在解释信息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倾向性,这使得竞争变得客观。
在超级竞争的压力下,管理者们会放弃解读竞争者的竞争行为,转而专注于改进战略决策的过程。他们越来越关心“如何制定战略”,而不是“制定什么战略”。

9、认知学派的前提假设
1)战略形成是一种发生在战略家思想中的认知过程。
2)战略表现为不同的认知视角——包括概念、地图、计划和框架,它们决定了人们如何处理环境中的输入信息。
3)这些输入信息(按照认知学派中客观派的观点)在认知地图译码之前要经过各种过滤器的调整,或者(按照认知学派中主观派的观点)它只是对人们所感知到的世界的解释。换而言之,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可以被塑造,可以被设计,也可以被构建。
4)作为概念,战略在初始形成时比较困难,当实际形成后又与理想中的相差很远,当战略不再可行时,也很难被改变。

10、认知学派的不足、贡献和适用条件
认知学派的特征在于其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不在于其贡献的大小。
适用条件在于认知学派中客观派的研究似乎多将战略形成看作个体过程而不是群体过程。
认知学派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战略形成,最好同时了解人类的心理和大脑。

思考:认知学派更多的不是一种战略制定,而是战略制定过程中对个体和组织的战略认知的一种建构,通过对战略不同视角的解释,来决定对战略如何来制定,而不是具体的战略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涉及的是人和组织本质的认知思维,因为最终战略是由人制定和执行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组织中制定战略时,尤其要关注我们人本身的认知问题,有没有达成同频,有没有开放思维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略历程》之认知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