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逻辑化《金刚经》
第一部分:法会缘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二部分:《金刚经》要义集萃
第一节 菩萨离相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何以故?”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if !supportLists]第二节 [endif]诸名非实
(一)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
“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二)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三)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四)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节众生离相得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何以故?”
“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四节 菩提不可得,如来不可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五节 如来不著相
(一)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二)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六节
定名金刚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第三部分 持经功德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1】积善无边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2】福如涌泉,功德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3】智慧空前,人天共仰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4】灭罪成佛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万经之源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何以故?”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第四部分 法会总结补充
【须菩提总结及佛陀补充】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
“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五部分 法会圆满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后记
佛陀涅槃以后,无数人在寻求佛家真义,谁真谁假,很难分辨。佛教传入中国后,存在一个巨大的障碍。所以,翻译的准确性是个大问题。佛教经典不仅翻译成中文,还翻译成英文、俄文、日文……不可能保证各种语言文字翻译的都准确。也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国内的《金刚经》译本,至少有七种之多,孰是孰非,也难有定论。况且,古今语言环境已经不一样。如果佛陀生活在当代的中国,一定会用中国人都懂的语言文字来宣说正法,而不会墨守成规,用巴利文或梵文宣讲。所以,对于后学者,都是求道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来无差别。我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开了一个小头,后面,会有人按照这种思路,把《金刚经》整理的更简练、更系统、更清楚明白。这样,才便于受众接受。否则,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经典文化将会被大众抛弃。这才是更可悲的事情。
希望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积极采用适应现代社会的各种手段,包括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传统文化,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浸润人心,对现世人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编者:崔开源
2018年8月12日
第二部 精炼版《金刚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如来[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一、佛陀解释什么是如来
“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二、佛陀解释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一)穿插解释菩萨
“何以故?”
“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若作是言:我[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二)继续解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三)无法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我于然灯佛所[if !supportFootnotes][3][endif],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我[if !supportFootnotes][4][endif]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我[if !supportFootnotes][5][endif]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三、关于“度众生”的解释
“须菩提,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莫作是念。”
“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四、名与义的不同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实有否[if !supportFootnotes][6][endif]?”
“须菩提言:非实有[if !supportFootnotes][7][endif],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
“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五、持经功德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何以故?”
“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前者福德与之比[if !supportFootnotes][8][endif],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无穷大分不及一[if !supportFootnotes][9][endif]。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何以故?”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if !supportFootnotes]
[endif]
[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 此处原文为“我”,指如来,即规律总称或道。
[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 此处的我,实际指人,是指称为菩萨的人。
[if !supportFootnotes][3][endif] 原文是“如来”,实际是佛陀本人自称。
[if !supportFootnotes][4][endif] 原文是“如来”,应为佛陀前世身。
[if !supportFootnotes][5][endif]原文是“如来”,应为佛陀前世身。
[6] 原文为“是微尘众宁为多否?”。由经中“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联想到此处应如是修改。
[if !supportFootnotes][7][endif] 原文为“甚多”。
[if !supportFootnotes][8][endif] 原文为“于前福德”。
[if !supportFootnotes][9][endif] 原文为“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