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结真的来源于母亲吗?

《尖叫皇后》中有一个场景,校长和男大学生发生了亲密关系,在赶走男大学生时,校长为了激怒男大学生,指责男大学生具有恋母情结。

尖叫皇后
尖叫皇后
尖叫皇后

面对校长的挑衅,男大学生表示他的恋母情结来自于他的母亲。身为观众的我反而被激起了逆反心理,当即决定翻翻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看看心理学能否解决恋母情结来源的问题。

恋母情结,又叫俄狄浦斯情结,原型来源于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笔下 的经典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这个故事讲述了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并取了自己母亲的故事。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故事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进而提出“俄狄浦斯情结”,即对父母双亲一方的爱和对另一方的恨;对于男孩,渴望母亲已经到了排斥父亲的程度,同样,对于女孩,常常迷恋自己的父亲而想推翻母亲取而代之。 

 在中国知网对“恋母情结”进行检索,可以发现近十几年国内外对于 恋母情结的学术关注度有所提升。但大多数文献多为文学领域的研究,很少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刨析。笔者猜测,这可能与中国父权制社会传统“大男子主义”文化传统有关。然而,对“恋父情结”甚至“伊赖克特情结”的检索都得到了与“恋母情结”相似的结果。


“恋母情结关注指数”(来源:中国知网)

这本来只是我学习latex(看剧)过程中的一点小插曲,一番折腾反而给我整迷惑了。刚好闲来无事,我决定发挥下自己“特长”,继续进行检索。幸好还是找到了一些资料。下面是关于“恋母情结”的一些简单的文献整理......

基于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定义被扩展和重新定义了好多次,但都保留了其核心结构,即一个与小男孩与母亲的爱情和他对父亲的竞争感有关的情结。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似乎离不开父亲这一角色,‘神经症是由童年时期发生的真实创伤引起的,即基于父亲性诱惑的创伤’,也逃不开对父亲的恶意,‘不管他们的父亲有多善良,孩子们的心中是否有谋杀? 与俄狄浦斯情结相关的肉欲和恶意是源于内心,并最终导致焦虑、内疚和羞耻的感觉,还是由一个残酷、压迫儿子的父亲引起的,一种‘隐藏的冲动……’’。与我们广义认知的“恋母情结”似乎有所出入,也更极端。从这个角度,有学者提出,当我们探讨“俄狄浦斯情结”的时候,探讨的未必不是父亲的情结。

从认知角度进行研究,俄狄浦斯模式将对认知和知识的追求作为精神分析的理想和成为主体的主要途径。作为一种科学模式,也指导了我们对神经症冲突的理解,即在面对这种情结时,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发现自己是受害者或受害者,是一个叛逆的孩子,或者是一个残酷和压迫的父母。Michael Schein认为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深层结构是一种认识结构。作为一种认识复合体,它具有促进认识能力和阻碍认识能力的双重性质。

在拉康的理论中,俄狄浦斯情结不是个体的发展阶段,它是儿童必须面对的预先存在的结构,是由同样经历过的父母创造的。而在Bion提出的理论中,俄狄浦斯犯罪的核心不是性犯罪,而是他的傲慢,他发誓不惜一切代价将真相置于基础之上,而傲慢会带来父母的惩罚,进而导致精神混乱、疯狂和愚蠢。

Meltzer在性行为的潜意识潜在动机和幻想中研究了性心理状态的问题,并称成人多形性行为的心理状态是无意识地建立在对内在父母创造性的、复杂的、丰富的性关系的内省认同之上的,这种识别意味着一个人的双性恋的适当整合,因为场景需要男性和女性的部分。

针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和分析还有许多,受本人能力的限制未能一一列举。但从有限的文字和资料中,我们管中窥豹,对恋母情结来源这个话题也能有个浅显的认识。回到最初探究这一话题的动机,我想我也有了足够的理由来进行驳斥,即恋母情结并不主要来源于母亲。


参考文献:

Raul Hartke (2016) The Oedipus complex: A confrontation at the central cross‐roads of psycho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97:3, 893-913, DOI: 10.1111/1745-8315.12561

Michael Schein(2016)Thinking Forbidden Thoughts: The Oedipus Complex as a Complex of Knowing, The Psychoanalytic Review, 103:2, 251-263

你可能感兴趣的:(恋母情结真的来源于母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