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1

传习录卷下

 


【二八六】『巧力、圣智』之说

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了。『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了然。」


【译文】

问:“孟子主张‘巧力、圣智’之说,朱熹认为是‘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先生怎么看?”

先生说:“伯夷、伊尹、柳下惠固然有力,但也有巧。巧和力并非两回事,巧是用力时的巧,有力而无巧,只是空有其力。他们三个人若用射箭作比,就是一个人能站在地上射,一个人能骑在马上射,一个人能远射。他们能射到目标所示处,就可以称为力,他们能命中目标,就可以称为巧。但能站地上射的,上了马就不会射了,骑在马上能射的,射得又不够远,只能说他们各有所长,这就是才力各有不同。而孔子则兼有三个人的长处。但孔子的和也只是到了柳下惠所达到的程度,孔子的清也只是到了伯夷所能达到的程度,,孔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心也只是到了伊尹所能达到的程度,又何曾增加过东西呢?如果像朱熹说的‘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岂不是说他们的力超过孔子了。提出‘巧’与‘力’只是为了阐明圣人对‘圣智’的含义。要是认识了圣人之知的本体是什么,便就一目了然了。”


释疑:

这是弟子问《孟子万章下》,孟子评论四大圣人,说伯夷是圣之清者,伊尹是圣之任者,柳下惠是圣之和者,孔子是圣之时者。

先生曾经以精金比喻圣人,“三子”和孔子的区别,只是在份量上的不同,但是在纯乎天理方面,和孔子相比是毫不逊色的。成色是否精纯,其操之在我,可以力学而致,份量之多寡,则委之在天,不必强求。


清、任、和、时,君子和而不同,和于道而异于术,其时也、运也。力、巧、清、任、和等都是为了说明圣人的品质。我们学者只需用功光明良知,自然能体会到圣人的心体,无需在文字上做过多的辨析。

力而不巧,亦是徒力;知而不行,亦非真知。

孔子相较三子,同如金之足赤然份量各异,故虽说良知本具,但仍要自修道真,自循道源,自随道缘。

“巧、力”是“圣、智”的发明,圣智亦是止于至善,所以定而后得矣。

“孔子,圣之时者也”,金声玉振。“时”很重要,所以我们的为学修行,一要立志高远;二要追本溯源,与时俱进;三要安于当下,脚踏实地。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临场发挥,如何力巧齐辉,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良知自知那个恰好的“点”(几)。

力能从心见圣机,

巧处恰是显智时。

清任和时自了然,

识得本体是良知。


精讲摘要:

“巧”和“力”只是为了表现“圣”“智慧”的含义。这一条谈的是个小问题,是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阳明先生觉得他太机械了,用了步射、马射、远射打比方来解释。


批注:

①巧力、圣智。《孟子·万章篇》第五下,第一章,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②三子。朱子《孟子集注》注此章云:“三子则力有余而巧不足‘是以一节虽至于圣,而智不足以及乎时中也。”

③语本《孟子·万章篇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第一章)朱注云:“此复以射之巧力,发明圣智二字之义,见孔子巧力俱全而圣智兼备。三子则力有余而巧不足,是以一节虽至于圣,而智不足以及乎时中也。”(《孟子集注·万章篇下》第一章注)

④柳下惠。姓展,名禽。鲁之贤大夫。居柳下,谥曰惠。

⑤伯夷。参看第九十九条,注二。

⑥伊尹。参看第九十九条,注三。

⑦了然。陈本、施本、俞本均作“了然”,张本则作“瞭然”。

⑧参见《寄薛尚谦》‘“数年切磋,只得立志辨义利。若于此未有得力处,却是平日所讲尽成虚语,平日所见皆非实得,不可以不猛省也!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但已落第.二义。须从第一义上着力,一真一切真,若这些子既是,更无讨不是处矣。”(《全书》卷四)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30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