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把整理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整理也好,学习也好,减肥也好,运动也好,都是日积月累、重复行动的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呢?

在《收纳,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整理训练》中,作者的建议是:不妨逐渐增加行动,让心情变得愉快。

把“必须要做的事情”作为每天行动的前提,是一种很棒的能力。

“别人还没做,自己却做完了”,这在周围人看来更是很厉害的能力。

这样的人无疑具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能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开心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想做的事情”和“必须做的事情”。

不断积累迅速完成“必须要做的事情”的能力,就能成长为大部分时间都能做“想做的事情”的人。

也就是说,为了做“想做的事”,就必须先考虑“必须做的事”。

但是,这种概念往往大脑明白,情感上却很难做到。

为了不带入情感,小时候无疑是开始训练的最好时期。

比如,从1岁左右开始,就让孩子养成“拿出来就放回去”的习惯,这样孩子就能顺利记住。

但是,从2岁半以后开始,孩子会有一段“对什么都讨厌”的时期。

从这个时期开始,孩子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情感,所以,此时要不断地对孩子说:“东西从哪儿拿出来就放回哪儿去。”

平时,父母应该多观察孩子,考虑对孩子说什么话会让他们更有干劲,以及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更有干劲——对待下属和学生也是一样的。

你必须根据孩子本身的气质去选择适合的语言——有需要严厉对待的孩子,也有需要表扬的孩子,也有不需要父母说自己也会做得很好的孩子。

怒吼、斥责的方式通常是无效的。

有可能暂时会起效果,但是,如果孩子根本不明确必须要做的理由,下次他们还是会忘记。

人,只有“自己接受了”,才能自己行动,即明白了“为什么必须要做这个”的理由后才行动。

行动力和肌肉力量的训练一样,实践越多,获得的就会越多。

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麻烦”,正是因为本身欠缺行动积极性,而行动力的缺乏也是一种长期积累的习惯。

无论是整理、运动还是起床时间,一个人只要习惯于坚持自己的决定,就不会觉得麻烦,更不会因为最初的不擅长而选择逃避,相反,他会变得更加认真、执着。

不要让平时没有收拾习惯的孩子在读完这本书后马上整理自己的房间——这样反而容易给孩子增加阻力——毕竟,突然开始进行各种系统化的分类和小物件处理,难免会引发很多新问题,也会让孩子们陷入焦虑的情绪中,觉得自己“不擅长整理”或是“整理不好”。

我们可以先从原本打算扔掉的物品着手,让孩子寻找和体会整理带来的乐趣。

例如,一起整理冰箱和食材,告诉孩子所有食品都有上市日期和保质期,以“健康”为分类标准,让孩子认识到那些已经过期的食品必须被丢弃——无论是否拆封,是否已经食用。

建议大家选择从这样的具体范围和简单物品起步,等孩子建立好初步的分类概念后,再尝试文具、衣物等物品的整理。

总而言之,要想办法让孩子把整理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逐渐增加的整理行动,让孩子养成整理的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让孩子把整理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