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语言的力量

当孩子动作慢,上学总迟到,屡说屡不改时,你会训斥他吗?当他能力超出同龄孩子,你会经常夸他聪明吗?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语言不自觉地暗示和影响着孩子的思维走向不同的模式。恰当的语言不仅是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的基础,更是一种养育智慧的表现。

《成长型养育》这本书告诉我们智力和能力,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改变父母的养育方式,就能改变孩子对失败和挑战的看法,从而让孩子不断重塑智力和能力的上限,成为更优秀的人。作者汤维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注册讲师,积极教养讲师,《幼儿教育》特约撰稿人,曾经帮助百万妈妈走出亲子沟通的误区和迷茫。

怎样的沟通能让孩子不断突破智力的局限呢?这里给你介绍三招让你体会一下恰到好处的教养语言的魅力。

一.在沟通中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全然地接纳,无条件的信任和尊重孩子是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勇气暴露自己的缺点,和父母一起坦率地面对问题。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曾回忆:小时候因为玩得过火,不小心将家中一颗樱桃树弄倒,他怕父亲的惩罚而不敢承认,父亲很生气,拿着棍子要打他。当他哭着承认是自己不小心干的时,爸爸不但没有打他,还把他抱在腿上说:“儿子的诚实比一颗樱桃树重要多了!”并以此教育他: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诚实,要敢于认错,敢于承担责任,诚实的人才招人喜欢,才能干大事!华盛顿牢记父亲的教导,终于成了杰出人物。

父母是孩子的避风港,只有他们感觉自己足够安全,才会说出自己的问题,寻求父母的帮助,尊重父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二.孩子的成功源于父母终生成长的养育心态

在养育过程中你是不是也经常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孩子动作慢,做事情慢,你可能会说这孩子真笨。再比如,你的孩子4岁就能把小动物画得栩栩如生,你可能会说这孩子真聪明,将来一定是个艺术家。

消极的标签贴多了,孩子会自暴自弃,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隔阂,不愿意与父母深层交流,而父母则抱怨孩子不听话。那么积极的标签是不是就有利于孩子成长呢?据研究表明贴积极标签的孩子更容易作弊。因为这些标签形成了一种固化思维,自尊心的驱使,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标签,反而更容易产生造假行为。

贴标签是一种固化型思维模式,他会让孩子觉得我就这样了,不可能改变了,从而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害怕挑战,遇到困难退缩。如何解决贴标签的问题呢?答案是家长要以成长型的心态对待孩子的优点或者缺点。

比如,你的孩子对动作慢,总是迟到,屡犯屡错难以矫正。遇到这类问题,首先,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行为。不要反复的提示和批评。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和不听话。

然后,要保持耐心和注意观察,深入地分析孩子问题的原因,设定长期目标,找机会一点一点的教育改正。比如他今天慢了也不要骂他,在他做的比较好的时候,及时地给以肯定“嘿”,你今天动作比昨天快多了,真不错!这叫正面强化,孩子在你的肯定下往往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做的更好。这时你可以用期待性的语言对他说:“做的真好!明天看看你是不是能跟今天一样快。

最后,就是要允许孩子反复犯错,学会等待。

当孩子这两天做的不错,几天后又表现不好时,你可千万别这样数落孩子:“就知道你好不了几天,你不是说你会一直快吗?怎么又这样了?”这种责问的言词足以打消掉所有想表现得更好的愿望,同时也磨掉了他之前做出的所有努力。最终导致孩子中途放弃,越来越不自信。成长型心态的做法是:

1. 今天没有做好没有关系,你可能一时没注意忘了,明天早上再试试。孩子在你的理解和支持下往往会做得更好。

2. 当作没看见,当他再次做的好时,鼓励他,正面强化他的正确行为和进步。

如此孩子很容易从失败中走出来。并且形成一种我不笨,通过努力我会变得越来越好的思维习惯。

而对能力比较突出的孩子,比如苗苗的小花猫画得活灵活现,你鼓励他说:“这小花猫画的真好看,要是能给它编个故事画上去就更完美了。”而不是简单的夸奖他聪明,将来一定是个艺术家更有助于孩子突破自己的上限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家长以成长的心态养育的孩子,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成长型思维,会不断地去努力尝试挑战自己一个又一个上限,最终走向成功。

三.面对挫折父母该怎样与孩子沟通

随着家庭的少子化以及养育条件的改善,现在的孩子如温室的花朵,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所以在养育过程中,要刻意训练孩子的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作者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是把握好成长型思维,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这三个要素。

首先,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把挑战视作一次成长的机会,不会因此而退缩。其次,是意志力,也就是韧性。当孩子从内心强烈热爱某件事情的时候,无论如何是不会被打倒的。意志力是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孩子向目标前进。成长型思维和心理承受力则是保证内在驱动力前进的动力源。

怎样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呢?专家认为在生活中帮孩子理解意志力和勇气的重要性有重要意义。

比如,多多想成为一名帆板运动员,他决心去学游泳。可是学了没有几次就没有了开始的热情。原因是总不能按教练说的完成动作,每次都是练习一个动作。而且他怕到深水区。妈妈知道后带他去现场看了一场帆板比赛。看完后问他是否还想成为帆板运动员?多多说想,妈妈说:“”大海的水可比泳池的水深多了,你还想学吗?多多想了想说:“想学”。从那以后,多多学游泳非常积极,很快被选到了体训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挫折训练中,更多的是让孩子去感悟他的需求,在他遇到困难时,施以帮助和鼓励。

每个孩子本身都潜藏着与众不同的才能,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发现他并加以培养。造成孩子千差万别之根源是家庭,以及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如何提高孩子的竞争力,让孩子都成为一名成功者呢?显然提高父母的养育素养是迫在眉睫。父母拥有终生成长的心态,具备成长型思维,那么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影响下习得这种思维模式。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父母对教养语言的改变。如果你也是孩子的重要陪伴者,我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教育中语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