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都爱写《采莲曲》,为什么说白居易写得最细腻动人

夏末秋初,江南水乡,年轻女子们相约一起采莲。参差碧绿的荷叶,随风盈盈的荷花,或明艳动人或清丽脱俗的采莲姑娘……这一切,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构成了最美的生产劳作画面。

采莲的美好,令诗人词人们乐此不疲地以此为题,写下一支支动人的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行走在荷叶荷花之间的姑娘们,曾怀着怎样的情感在采莲?诗人们在诗词里做了尽情的书写。其中,属白居易写得最为细腻动人。

我们从采莲的源头慢慢说起。

从汉代乐府到唐诗 采莲曲的情感变化

采莲,是江南水乡一带较为常见的生产劳动。这里的采莲,不是采莲花,而是在莲子成熟的季节,乘着小船,采摘莲子。我们熟知的汉代乐府《采莲曲》中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这里写采莲,主要是在描绘采莲时的美好意境,除了有对静态荷叶的描绘,视线更游离在自得其乐悠游自在在莲叶间穿来穿去的鱼儿身上,而作为采莲主体的人的形象,反而在诗中隐去了。

最初描写采莲的诗歌,重点在呈现采莲的情景,到了采摘季节时的美好愉悦。

到了著名的南朝乐府《西洲曲》,诗中则不仅有了对采莲人的形象描述,还赋予了采莲人更为深入的思绪:

西洲曲(节选,)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是不是很美?欲知全诗,自己去搜)

此诗里,采莲不复为简单的生产劳动,诗中也不再是对采莲情境、美人劳作的简单描绘,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寄寓了主人公对远方之人的无尽相思,采莲而思愁。

到了唐代,写《采莲曲》成为一种流行,李白、王昌龄、贺知章、王勃等人都曾经写过。

唐代那么多诗人同题而作 白居易特别在哪里

唐以前的诗人写采莲曲,大多沿用乐府旧题,多集中在对采莲情境的描写之上,而到了初唐王勃,则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他的《采莲曲》篇幅比较庞大,三五七言杂用,字句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并将人物情感融入客观景物描写之中。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将《西洲曲》中的愁思深化为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

李白、王昌龄所写的《采莲曲》也都各有特色。李白在诗中详细地描写采莲女外在与性格的美好:“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除了直接描写,后文还通过岸上游冶郎的不愿离去,侧面烘托采莲女的美,当然,其中也寄托了诗人的思考。

王昌龄的《采莲曲》其二则将身着绿裙可与荷叶相融,容颜堪比莲花娇美的采莲女艺术化地隐入荷间,“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让主角采莲女始终不露正面,在这美好的画面里若隐若现,清丽自然,引人遐思。

而这么多诗人同题而作,白居易的《采莲曲》又特别在哪里?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水波荡漾,微风轻拂,荷叶随之摇曳;在那婷婷玉立的荷花深处,有小船往来。姑娘本在认真细致地采莲,不想遇到自己的心上人,想说点儿什么,却又害羞地低下头来,哪想到头上的碧玉簪子却在此时掉落水中。

此诗白居易写得灵动自然,尤为细腻动人。

其一,整首诗中,几乎没有静态描写,充满了动感。从开头的水波与荷风,到小船在藕花间的穿行,再到采莲姑娘的低头微笑,到最后的簪子坠入水中,无一处不是动态描写,这使得整首诗画面感十足,灵动非常。

其二,聚焦细微动作与画面,善用“特写”。白居易很擅长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和画面,他描写采莲画面,没有描写少女群像,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其中一位姑娘身上。而对这位采莲姑娘,也没有泛泛而写服饰与容颜,而通过这位姑娘一低头,簪子掉落这一特别细微的动作与画面,传达这一低头的风情与娇羞。

当代诗人徐志摩有名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写出来大家都感觉“好美”。而在千年以前,我们的诗人白居易就已经写过,还写得如此欲言又止,含而不露,多么温柔似水,引人遐想!

江南水乡与江南美人的风情,尽在其中。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代诗人都爱写《采莲曲》,为什么说白居易写得最细腻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