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看自我修养。

圣人是儒学信徒的最高生命目标。

所谓的圣人就是达到完美境界的人,圣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

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对内,可以问心无愧不逾规矩,对外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这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

儒学的圣人理想基本上可以类比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确实儒家的圣人状态与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后的高峰体验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所谓的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的一部分潜能。而英雄伟人则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的潜能发挥的比较充分,而圣人或者说达到了自我实现状态的人,则是通过刻苦努力穿越呃重重欲望缠绕,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的潜能调动发挥到近乎极致。

1立坚韧不拔之志

意志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意义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意志就是要确立一个终身的奋斗目标,曾国藩对这一点认识极为深刻,他说立志譬如打地基,基础广阔结实,才能在上面盖起宏伟壮大的生命之殿,曾国藩,人生第1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立了最高远的志向。

曾国藩把目标直接锁定在自我实现,也就是做一个完人,他在给弟弟信中写道说,如果做了一个光明磊落的伟人,人生日用,建功立业自然也都不在话下。

以完人为人生目标,可以称得上是取法乎上了。一直想驱动着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2接下来就需要的是执行力

古往今来立志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与别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脚踏实地的进行了自己的志向。

日课是理学家们常用的修身方式,曾国藩有有三大缺点,一性情浮躁,坐不住,二,傲慢自大,修养不佳,三与人交往,虚伪不实,容易言不由衷,他的自我改造当然要从这三方面入手。

曾国藩在日记中分析了自己为什么热衷于交友。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自己想建立为人周到,好交好为的名声,也就是希望别人说自己好,另一个是因为他自己性情好热闹,在家里坐不住。分析之后,他下定决心缩小社交的圈子,改变在朋友中的形象,节约社交时间,用于学习和提升自我修养,但因为交友太广,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切断社会关系,所以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

但是暴脾气确实需要立刻纠正的,儒家说过改过要勇,更要速。(今天我老公出去参加同学的婚礼,本来以为他参加完婚礼就要回家,现在是下午5:00他还没有回来,我打电话问他何时回,大概要拖到晚上的最后一班车回来)曾国藩也是一个热衷于交往的人,他说自己很多很多的事情都用在交往中。

曾国藩在日课中写到,有一天他去陈代云处给陈母拜寿,饭后本来打算回家学习的,在结果在朋友的劝说下又到何子珍家里去玩,在那里和人下了一局围棋,然后又看了一局,在别人下棋的时候,他的内心正有着激烈的斗争。是继续玩下去还是回家学习?终于在一盘观战未了,他战胜了自己,急忙抽身回家。

读曾国藩的这些日记,读者们都会觉得他对于自己过于的苛刻繁琐,鞠躬每天24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处于战斗的状态,未免有些太刻板太累了,这种自我完善执法确实有点可怕。

然而除掉了那些过犹不及的部分,这种修身的方式也有其合理的地方。康熙皇帝说过: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朱熹也说:为学譬如熬肉,先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做事也是这样,做至大至艰之事,开头一定要提起全力,有股冲劲,猛火的痛烧一段,否则绝难成功。人要成长必须有一个吃大苦的过程,忽忽悠悠,舒舒服服,是永远完不成脱胎换骨的,写日课修身,就是曾国藩一生的猛火煮阶段。

通过写日课曾国藩练就了过人的研几功夫,并受用终身。几指细节,研几,就是严肃郑重的对待细节。知和行孰轻孰重历来争议不断,事实上问题的根本在于这个行是否真的到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力是否真的能担得起他的认知,只有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贯彻自己的认知才叫实行。大部分人的一生正是因为有太多的细节上轻松愉悦地划过去,到了大节之处,也就没有了斩钉截铁的力量。

曾国藩的修身经验中还有一条值得后人借鉴的是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归根结底,人是一个被决定的物种,所以从根本来根本上来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即使是如此信奉内心力量的曾国藩都屡屡说,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但是如果有人监督着自己,战斗力可能就大不相同,这正如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生长在根根笔直的竹林里,为了与他们争夺阳光,自然也会长的比值,这就是挟持的功效。

在曾国藩此后漫长的一生,他写的日记公之于亲人和朋友,一直是曾国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即使是戎马打仗中,他仍然日记不辍,并且抄成副本定期寄回家中,让自己的兄弟儿子们看。

[戒烟]

曾国藩在学做圣人的路上,取得的第1项成功便是戒烟,他的烟龄很长,曾国藩在读书的时候是烟不离手的,30岁以前他也曾经戒过烟,但是都没有成功,他在写日课之后的21天,他发誓戒烟。

戒除多年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戒烟的第2天,他都开始惶惶无助,寝食难安,他把戒烟比作而婴儿断乳,相当的准确,但是曾国藩一生就像其他事一样,他一旦下定决心就没有退让过一步,不管多么痛苦难熬,他就是不再碰烟具,快到一个月的时候,他在日记中写到我现在已经戒了一个月的烟。

戒烟的过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领悟到,破除旧习必须要有悍然之力,要有破釜沉舟的气势,不然一个人就走不远。

对于自己的戒烟成功,曾国藩终生以以为傲,并以此为例教育子弟。戒烟的成功极大的增强了他学做圣人的信心,他以为通过日课便可以迅速的改造缺点,成为焕然一新的圣贤门徒,但是几个月过后他发现戒烟是脱胎换骨,事业中最容易做的事情,要改到其他的缺点远不如戒烟那么容易。

他虽然立下誓言也不出门,但是他每每还是要出去,比如说他写日记的时候经常刮大风,但是他仍然没有什么事情就出门了,他在日记中反思:如此大风,不能安坐,浮躁至此!当月又过了几天,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请他去看热闹,他也欣然乐宠,但是走在路上,他觉得自己连这样的热闹都要看,实在是“仁心丧失”还做什么样的圣人。但当着众多朋友的面又不好,一个人回去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徘徊了很久,她终于停下了脚步,自己一个人回家了。

他立誓不再和人吵架,但是他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和人吵架。至于他的言不由衷,他还是每天都犯……

通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这些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项单纯的嗜好或者割去一个良性肿瘤那么简单。性格的弱点是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是多年形成的它,其他部分血肉交融远远比烟瘾要复杂,隐蔽的多。

自我完善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自我完成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要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是倒退,曾国藩领悟到所有人都是在失败挫折中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成长的圣人也不例外领悟到了这些道理,他不再急于求成,渐渐的修正了自己的圣人观,他体悟到天下没有毫无瑕疵绝不犯错的圣人,即使是孔子的徒弟,颜回被称为圣人,他也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做到了一个三月高度自治不犯错误的人。

曾国藩知道了,学做圣人是一项终身的事业,许多根深叶茂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的猛火,而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医生的时间去温水煮,才有可能慢慢化解,同时同样许多的优点,也不是通过一句是言,一段苦恋就能在自己身上扎根,只有长时间的坚持才能融入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修身的开始阶段最重要的是猛,但是在行进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韧性。

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则渐近自然。以之修身则顺其安,以之涉世则谐而详。一开始勉强自己去做,天长日久就会变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不能勉强自己,他一定是一事无成的。

普通人的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停顿和倒退,我们往往努力一段时间就精疲力竭,废然放弃,过了许久,积蓄的心理能量才可以重新开始如此反复多次,进步始终不多,而曾国藩终身坚持,毫不退步,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要有恒心

曾国藩认为磨练自己要有如孵蛋般的耐心和韧性,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增长本领的一生。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在后来的军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时间,他仍然坚持读书写作,他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也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较量,到46岁以后,他终于对自己的恒心比较满意了。

晚年的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像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渐渐的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曾国藩看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