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我思:《八佾篇》06季氏旅于泰山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我思】

01为什么问冉有?

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尊称“冉子”,鲁国人。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他曾帅军抵抗入侵齐军,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曾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正因为冉有有此身份,孔子才问他能否阻止。冉有回复不能后,孔子也只能是发一句感慨了。林放是鲁国人,在之前“问礼之本”。孔子的意思是:林放作为一个普通人,尚且懂得问礼之根本,而身居上位的季孙氏却不遵循礼,而且还认为神灵会接受他这种无礼的人间欲求。

02泰山封禅

封禅,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也极为古老的一种最高祭祀仪式,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

封禅包括“封”和“禅”两种祭祀仪式。“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意思是所谓“封”,指在大山山头之上堆土为坛祭天;“禅”则是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拔草除地,建祭场祭地。

中国历朝历代君王,应该没有不想封禅的。这源于封禅背后的重大政治意义。

汉代班固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可见,泰山封禅表示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的仪式包含着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03封禅的帝王有哪些?

在上古传说中,有七十二位帝王封禅泰山。而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明确列出的有十二位上古帝王: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

自商朝以来,可以明确考证,真正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中国皇帝一共有六位:秦始皇帝嬴政、西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

这六位当中,前五位都能由功绩在身,哪怕唐高宗李治没有父亲李世民有名气,也有开创永徽之治,灭高句丽、西突厥等,唐朝版图达到极盛的功绩。宋真宗赵恒凭什么去封禅呢?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即位为帝后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更在主战派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于澶渊,达成“澶渊之盟”。 在位后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加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的励志名言就是出自赵恒 。

乍看之下,仅凭宋朝为数不多的对辽作战胜利,达成“澶渊之盟”,赵恒确实有封禅的资格。但看了澶渊之盟的内容,感觉还是有点好大喜功的味道。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二、以白河沟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朝,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

细查之下,赵恒的封禅还靠贿赂宰相王旦。

王钦若善于察言观色、逢迎邀宠,他看出赵恒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战争,于是建议赵恒举行封禅大礼。赵恒同意,但又担心宰相王旦将会反对。王钦若自告奋勇,自称说服了王旦。赵恒得知后,心里还是不踏实,就把王旦召来宴饮,饮宴正酣时,命人取出一樽酒来赐给王旦说:“带回去同妻儿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家后打开酒樽,发现其中盛的全是美珠,他只得对即将到来的封祀沉默不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我思:《八佾篇》06季氏旅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