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是苦恼生活中的一束光

这篇文章是迄今为止写的最困难的一篇文章。

人说:“近乡情更怯”。而,当我提笔写苏轼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内涵。

林语堂曾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确实如此,中国文人众多,才情过人者有之,人品高洁者有之,但,唯有苏轼以他的幽默旷达的性格,率性真挚的文风成了中国人集体的“男神”。真可谓,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苏轼。想到苏轼,不会令人觉得有杜甫的苦楚无奈,也不会让人觉得有李贺的孤独清高。只是温暖,这种温暖如此家常,而又令人眷恋。

这样的苏轼,活成了中国士子的灵魂之灯。在他们昂扬取士,想为国重用的时候,他们高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他们还可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在他们屡遭挫折的时候,他们也会自问自答“人生到处知何处?应似飞鸿踏雪泥”。更难得的是他会在所有的不顺挫折中豁达的高咏“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和李白一样,一生有半生不如意,并且都爱喝酒,但是不一样的是李白是豪饮痛饮,而苏轼是浅尝慢品。前者是借酒浇愁,借酒麻醉自己,放纵自己。而后者却是通过一尊酒而看懂人生,他通过与朋友喝酒明白:我们人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如此渺小而又短暂,看懂了,看透了才能舍得,才能放下,也才能欣喜,欣喜“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试问。这样豁达的精神试问几人才能得到?

苏轼的可爱,苏轼的灵魂也在于此,他用他对待挫折的那种随遇而安,随遇而喜的方法,用他那一首首经典的诗句,为每一个失意蹉跎的灵魂带来慰藉,并且告诉后人:乐观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束光!

我一直觉得:人的青年时期就应该活得像李白。豪放飘逸,狂放不羁,“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何其潇洒,何其骄傲!青年时就应该如李白一样“仗剑走天涯”,那时候,有的是勇气,有的是壮志;而中年的我们,就应该像杜甫,“忧家忧国忧天下”孤苦忧愁,为了国家,终日眉头不展,涕泪交集,中年时就应该像杜甫一样“位卑未敢忘忧国”,担的是责任,不停止的是奋斗;而老年的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豁达,爽然!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淡然一笑,静然处之。即使被发配边远地区,依然乐之,还会生出妙文“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多么妙的文字啊,多少人在遭遇挫折时,在被现实的困境打败之前,一天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殊不知,此时的他们已经先死于内心灵魂的枯竭,精神的颓败!

苏轼的旷达,不仅表现在他诗文的字里行间,更提现在他那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以及随遇而喜的生活情调上来。苏轼曾在《自提金山画像》里面写道“身如不系之舟,心如已灰之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最后一句的三个地方,是苏轼被贬的三个地方,一个比一个偏远,一个比一个荒蛮。可是,就是在这样的重压之下,苏轼兴办水利,大兴教育,造福百姓。苏轼是一介书生,但是,他又不仅仅是一介书生。他用他的智慧为当时的百姓谋生路,他又用他的诗文为后世的人们慰心灵!国家不幸诗家幸。朝云曾经说苏轼“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可是,也正是这满肚子的不合时宜,才让我辈们敬佩至今。

苏轼曾在诗中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确实如此,人寄天地间,倏忽而已。回首来路,重要的是什么呢?不是大富大贵,不是大起大落,而是平淡的幸福,就是苏轼所说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如此甚好!

后记:今日,构思三天的文章写完了,但是,关于苏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不管怎样,如果你也喜欢,那就不枉我写一次了,如果,你不喜欢,那不是苏轼的问题,是我的问题,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此甚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乐观是苦恼生活中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