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众的勇气

今天,我想要打一把自己的脸。

在前文没有时间的现代人中,我说,上班干活,下班躺尸,未必不是一种好生活。

这话当然不假。但仅就来说,这么多妄图在庸常生活之余写点什么,做“无用之事”的人,怕是不会同意这种看法。

我竟然也忘了自己会来这里,起初就是因为,不想只是过那样的生活。

我们这群人,在日常生活之余,总还想要寻点别的。可能是生活的意义,可能是价值感,也可能是别的。

但不论如何,想要得到,就要先付出。四点起床写作的人,辛苦是自然,但能坚持做一件可能于生存无甚裨益的事,我想必是乐在其中吧。

而我自己之所以说出这种话,大概是因为我既想要保持旧的生活方式,还想要拿到这份孜孜以求的喜悦。

一言以蔽之,想不劳而获。这是人的天性,我再次栽在了天性里头。

除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抛弃旧的生活方式的同时,等于把自己置身一个与他人不同的位置。这份不同,有点重。

就比如,清明节,普通人选择出游,而我如果闷在家里写文,跑不掉地要质疑自己:

大家都出去玩,你不出去,这样对吗?

别人上班你写,别人休息你也写,写这些,有什么用呢?

细细剖析起来,无非是两个问题,从众心理,以及,写字的意义。

我从小便觉得自己与别人有些不同。近日接连看了两本书,《高敏感是种天赋》,以及《高度敏感的力量》,第一次对自己有了较强烈的自我认知。那就是,我属于五分之一的高敏感一族,我就是比另外五分之四的人更敏感,更脆弱,更玻璃心。

只是我同时强烈怀疑作者给出这一数据的样本真实性,至少我活了这许多年,并不认为自己只是五分之一而已,五十分之一还差不多。

既然自己打小就认识到了,我父母倒也不傻。我爸从小就教导我:要和别人一样。我自己也觉得,同别人不一样,有很深的不安全感,于是从十几岁开始,我便致力于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普通人。这样过了十几年,效果显著,我常在不自觉间,就会简单粗暴地质问自己:

别人都可以,你为什么不行?

以前写材料的时候,常常用到一个词,敢为人先。这个词我用过无数词,然而今时此刻,才真正明白这个“敢”字的重量。是不是为人先暂且不说,单单是与人不同,首先就得有胆量。这个胆量的具体体现,可能就是:

不要为没有从众,而轻易质疑自己。

再说得远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越来越趋同了。

过节必是要出游,聚会必要唱K,春节必要打麻将,每天最大的娱乐是刷手机。

时针往前拨个几十年,我小时候生活的居民楼里,右边隔壁的年轻老师最爱看武侠小说,多亏他从学生手里缴来的各式武侠小说,成为我小学时期的主要读物;左边隔壁的隔壁,是约莫五十岁的副校长,独居,爱养花,窗前栏杆上养育了各式各样新奇的花,完成了我幼年时期的植物启蒙;右边最头上那家,住着刚来的一个帅气的男老师,有次我路过,竟发现他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架了张巨大的画布在画水彩。后来得知,那是给影楼画的背景画。

那时候的人,有很多没有爱好,还有很多,各有各的爱好,没有趋同的生活方式,便也没人觉得自己与别人有太大的不同。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人性却毫无进展,甚至在往后走。

小学的时候,我妈买过一套西服套装,草绿色的长袖长裤,垂性的,走起路来就像一片行动的青草地。现在想来,真是敢穿啊。那时候不追逐流行,反倒各有各的味道。

如今呢,流行什么,步行街转一圈儿,就全知道了。去年十月,穿了一件网红吊带衫去海南,三天就跟四个人撞了衫,竟然还有一个是小朋友——同样的衣服,被卖家做成了亲子装。

扯得有点太远了。再说第二点,写字的意义。

前些日子看到某著名广告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写了十来万字,就来问他,怎么我写了这么多,还是写不好?

该著名人士长叹一口气说,起码写到一百万字,再来问我这个问题。

我这刚写了十几万字的人,想来也是没有资格谈论这个问题了。就此作罢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从众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