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的机会成本

这是“讲道理还是拼实力”系列的第二篇,坚持做一个反鸡汤直男。

斜杠青年,就是跨界达人、多面手。主业之外还有副业,副业做得好堪称主业,多种路径选择人生各种可能性,同时由于多专多能比较不容易因失业而失去全部收入。

例如以前一个人的名头就是某某主管或某某经理,现在可能是某某主管/网络写手/策展人/……等等,总之得用斜杠分开。咱们注明的国民岳父韩寒就是典型的斜杠,作家/新媒体创业者/赛车手/导演,这样的光环很拉风。

斜杠青年是互联网时代底层革命带来的机会,好事,但是大众往往是行动的矮子,因此往往流于标签化,成为毒鸡汤的重要题材,让人看了过瘾,实践者少;又是一个好案例,其实工作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方面从来不缺少好案例、好点子,但对很多人来说缺的是执行的力度。

我很早接触过一批斜杠青年,不过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词。因为狂热的喜欢摇滚乐,对摇滚乐手的生存状况曾经很感兴趣。与如今的繁荣音乐节不同,多年前摇滚乐很边缘化,乐队也很难通过出专辑或现场演出赚钱,所以一般乐队成员各有兼职,或者音乐只是绝对的副业和爱好,否则养活不了自己。

所以玩乐队的有卡车司机、卖烤串的、工程技术、画插画的、最接近音乐的主业一般是卖乐器兼做培训。无论何种斜杠身份,去支撑自己的理想和摇滚,很多时候出了几盘专辑也还得继续打工。那是一种谋生为了死磕的态势。

为什么要吃零食,一种可能是爱好,一种可能是正餐吃不饱,这就是当初我所知道的斜杠们。

而后多样性的时代,人们对提升收入和保障的追求,渐渐的转到靠更多的工作渠道,又能兼顾兴趣,简直是最好的时代。但是……

如同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个题材一旦鸡汤化,就成了麻醉精神的慰藉,而不是目标。

首先,斜杠也许可以分为两层意思:一个是过多元化的生活的能力,另一个是需要多几份工作和收入的压力。这两者并不一致,也是毒鸡汤让人误会的地方。

前者是需要一定基础,例如跨领域的专业技术能力,资源积累,或所要涉足的跨界内容适合单打独斗,较少依赖外部。后者是一种需求,当前的工作不能满足收入或发展的需要,但动力并非成功的全部因素,如果不具备前者,只有跨界的意愿,那么跨界只会停留在刷朋友圈。

而且,很多情况主业不够好,因为努力和积累不够,梦想通过换个轨道试试,还会面对努力和积累的问题。主业够好的情况下,生发出新的跨界通道的可能性往往更大。所以不是路径的问题,是行走者的问题。

鸡汤喝多了,难免会发问:为什么ta就行,ta们都行,那么多例子,我也可以。

拜托,鸡汤写手的例子可不是信手拈来,不好量化分析的;况且,如果集中的研究一类群体,是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就好比汪峰抖火成华语音乐界半壁江山了,照样有大量的音乐人在吃土;互联网连续创业者的成功故事不胜枚举,你数过失败的么?这是“幸存者偏差”,自己搜一下就好。

如果只讨论成为斜杠青年的概率,不讨论这个概率的支撑数据,不讨论过程分解和机会成本,就是耍流氓,就是毒鸡汤。

跨界绝不是你一份投入分成几份,然后坐收多份收益,而是在自己当前的领域内有通过持续努力得到空间之后,再给自己加码,再付出更多精力在其他方面,然后逐步打开局面。说白了你跨界多,就是一人干几个人的事,都要干好,否则你的投入就是沉没成本,会拖累你的主业;对于懒散的人来讲,本来用于一件事的精力不足,能力不足,而不是这件事不值得做,此时再谈跨界,你拿什么去投入呢?

其实这里完全可以插一篇毒鸡汤:小A是如何通过在本领域的努力,获得贵人赏识然后进入新的领域一展身手,成为跨界达人走上人生巅峰;可是我实在编不出来,想看的出门左拐各大鸡汤号等着你,把水晶鞋的故事改改是一个套路。

现实是马太效应,越是在某领域积累的多,越是容易发现其他机会,这都是非常勤奋的长时间投入的结果,还有运气。其他;一份工作做不好,指望广撒网活成朋友圈里的励志典型的,属于反社会人格的一种,因为你做不好怪环境,岂料换个环境的机会成本不是你能负担的了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斜杠青年的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