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漫谈(七)

图片发自App


饶有趣味的名胜楹联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在遍及祖国各地的旅游点上,到处可以看到装潢精致,字体各异的楹联,他们有的写景咏物,有的叙情抒怀,有的评人论史,有的借景说理,这些联语风格多样,或诙谐纤巧,或明快豪放,或庄严深沉。玲珑小品居多,四、五、七言,或者数十言不等;也有鸿篇巨制,长达百、千言者。他们可以装饰在大殿上,也可以布置在小亭中,可以为雄关险隘增威,也可以使平湖小溪添色;可以用来赞美一城一市,也可以咏状奇异的一木一石。有人说,他们是装饰联。然而,这不是一般的装饰品,他们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这是我国特有的,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努力才逐渐积累起来的文化瑰宝。

名胜楹联,起着导游的作用。

到一处地方,美景在前,如果不善于领略,是很可惜的。有些楹联,记下了前人的观感,可以给你启发和引导。请看下面的例子。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联:

山远疑无树

湖平似不流

厦门鼓浪屿渔腹浦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此联可以倒着读)

长沙岳麓山云麓宫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邵阳双清亭联: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庐山瀑布联:

横奔月窟千堆雪,

倒泻银河万道雷。

杭州钱塘观潮亭联:

声驱千骑疾,

气卷万山来。

上述联语,都表现了当地风景的绝妙处。如果我们亲历其境,获得如许实感,也就不枉此行了。

我们外出旅游,除了饱揽大自然的美景外,还会去参观革命纪念馆,著名的亭台楼阁以及佛寺道观等等。到这些地方,主要看些什么?游览指南之类的读物当然可以为您服务,不过,你若能读懂那里的楹联,也许会更有收获。他们是点睛之笔,能够引导你领会精神实质,从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上,理解眼前的一切。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是党的“一大”会址纪念地,关于它的意义,可以讲得很多,但说得最简要的还属董必武同志的一副楹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杭州西湖畔的岳王庙里,最吸引人的是岳坟及其前面的秦桧等跪像,这里有副传诵很广的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多少年来,岳王庙香火不绝,不就是因为人们总是敬爱忠良,痛恨奸贼吗?这副对联,把人民的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彻底。

有些名胜楹联,是先前游人的抒怀之作,它能唤起人们的思索和共鸣。如,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大庾岭,挂角寺门联:

山中藏古寺,

门外尽劳人。

杭州西湖湖心亭联: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在统治阶级,粉饰太平的旧时代,这类楹联,可算是凤毛麟角了。

名胜楹联中,最富历史内容的,要说那些评人论史的佳作了。从三皇五帝,忠臣义士,文人学士,以至薛涛、苏小小之辈,凡有纪念设施者,几乎都有楹联,其中许多作品颇有见地,艺术性也很高。现举几例,以见其大概。

安徽当涂采石矶太白楼联: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李白这位大诗人,值得称赞的地方不少,作者只用了一副七字对,就将其描绘到神情毕现的程度。

淮阴侯墓祠联:

兴败一知己,

存亡两夫人。

韩信一生,是个悲剧,他为刘汉王朝的建立,立有汗马功劳,后竟被族诛。作者对此史事,感慨万端,但却没有多费笔墨,只用了十个字,就写出了韩信的特殊际遇,使熟知史事者同样兴叹,不知者也会好奇的问个究竟,这类作品,应该说是联语中的上乘。

还有一些评论人物的楹联,观点不同,这对读者来说,也许更有意思。项王2庙里,有这样三副楹联。

八千子弟随流水,

百二河山委大风。

率领八千子弟举义的项羽,结果失败了,那唱《大风歌》的刘邦统一了中国。一个“委”字,表示作者对项羽有些惋惜。

三分禹域犹嫌小,

几锭冥钞算什么?

作者对项羽的英雄气概是推崇的。

辜负重瞳,老范老韩皆不识:

空生两膂,学书学剑两无功。

批评项羽不能听信范增的忠言,不能重用韩信,到头来一无成功,对项羽持否定态度。

有些侧重论述历史经验的联语,对后人很有启发。例如文天祥所撰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再如成都诸葛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另外,在寺庙道观里,楹联内容有些也值得注意。这里虽多是宣传教义之作,但其中少数也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哲理。如,弥勒殿联: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能容,满腔欢喜,这弥勒佛,颇有点可爱之处,现实生活中,气量狭小,多愁善感的人,读读这幅对联,也许会有点儿启发。

四川新都宝光寺联: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吕仙祠联:

修到神仙,看三醉飞来,也要几杯绿酒;

托生人世,算百般好处,都成一枕黄粱。

这两联,一是佛家语,一是道家语,我们不信教,读读这样的对联,却有助于了解宗教。

财神庙联: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教我如何?

这联语很风趣,与其说是传教的文字,倒不如说是给那些一心依靠神仙发财的人当头一棒。

旧时在一些庙宇还挂过这样的楹联:

经谶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这样有力的反迷信的作品,在旧时候是很可贵的。

有人问:名胜楹联起于何时?现在还没有人能确切的回答。有人说,庙中楹联,宋元时绝无传句,大约起于明代,至清而始盛。名胜楹联盛于清代,这是无疑的,有许多实物为证。不过,说大约起于明代则未必。我们知道古人在寺庙、楼台、驿亭等处壁上题诗的事是早就有了,口头流传律诗中的颔联、颈联的事2也早就有了,偶尔在壁上题一联佳句的事不可能有吗?如有,则可视为名胜楹联的先例。

据《国老谈苑》说,北宋初,钱谷使两浙,将出境,题联于邮亭曰:“井蛙休恃重溟险,泽马曾嘶九曲滨。”还有前文提到的詹耳望海亭联,苏东坡真武庙联,都是北宋的事迹。南宋初,据《庚溪诗话》说,曾有金人过相州,謁魏公(韩琦)祠堂,题诗一联云:“有客能吟丞相柏,无人敢伐召公棠。”这也是较早的关于祠联的记载。此后,我们知道有过朱熹沧州精舍联,王十鹏温州江心寺联,文天祥孟姜女庙联等。元人赵孟頫在杭州灵隐寺也提过一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岩桂月映湖光。

云南昆明金殿霞绮宫有副至今挂着的楹联,是明代万历年间云南巡抚陈用宾写的:

春梦惯迷人,一品朝衣,误了九寰仙骨,鸡鸣紫陌,马踏红尘,教弟子向哪里跳出?

空山曾约伴,八闽片语,相邀六诏杯茶。剑影横天,笛声吹海,问先生从何处飞来!

此联在形式上已相当成熟,作者只是一般人物,可以推想,在这之前已经有过不少这类楹联了。

名胜楹联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公共性。3他发表在公众游览场所,任人品评,还受时间的考验。是佳联,不管作者为谁,有口皆碑,不胫而走,很难泯灭;是劣品,哪怕作者地位再高,也别想永存。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驰名中外,而作者清人孙髯翁,只是个布衣,他幼时应童子试,不堪入场时搜身,愤而言曰:“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他很有才华,那长联能使翰林学士自愧不如。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芸台),以影射我朝为借口,对此联妄加修改。众人不服,作打油诗曰:“软烟袋(阮芸台)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后来,原作又重新挂出。(此联原文本人在以前的关于对联的文章里已录,这里就不赘述了)

公共性还表现在作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或问答,或唱和,或修改,自由抒发,往往传为佳话。

杭州灵隐飞来峰冷泉亭就有这种例子。

根据神话传说,有人最先在这里写出一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有人回答: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作者以为不须多问,不了了之。

有人说: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或说:

泉水淡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

峰峦飞不了,去来非弟子佛能言。

他们的回答带有佛门观点。

还有人这样回答:

春秋阅尽水长冷,

风雨到来山欲飞。

这一回答,落脚于现实社会,又是一番情怀。

名胜楹联还有一个特点,是他的继承性。在许多名胜迹地,千百年来,相继有人写下楹联。时过境迁,人们的思想情操多有变化,楹联的内容自有不同。然而,他们各自都是时代的产物,可以或多或少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楹联和建筑并存,可以历史的说明这个建筑,这正是名胜楹联的可贵之处。

纵观古今名胜楹联,为人民所喜爱者颇多,都应妥为保护,特别是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更应视为至宝,倍加珍爱。一些今天看来已经过时的作品,从历史眼光看,他又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可以设想,像杭州灵隐寺那样的大建筑,如果全没有了楹联,将成个什么样子。何况一些旅游点,还正是靠一二名联吸引游人呢!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联漫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