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高研班结课后心得体会

非常幸运能够赶上这一波的学习,也非常开心能够分享一些自己的收获给大家。

在了解了各地社工领导对于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的全方位深入解析后,让我对如何做好社会工作又多了一份深刻清晰的理解。做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者,也让我看到了我们现在工作的现状,需要具备更丰富全面的知识,才能支撑得起专业的所赋予我们的职责。

1、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的所有的工作,必须围绕着促进乡村人们更好的自我实现与富有生机活力的美好家园建设发展为中心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活动

社工们在乡镇或村落为老年人和孩子们,为妇女或是其他各色人等提供各种专业的社会照顾服务,又或是其他调适各种关系、促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发展、资源联结整合、政策制度完善的服务,直接或间接投入基层及更广范围的社会治理、协调改善治理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探素构建和运行多主体平等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教育活动,提供或支持各方合力提供各种文化产品与服务,恢复和发展包括本土有益传统在内的优秀文化,这些都属于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的范畴

2、关于服务主体及专业方法技术

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者或其组织机构是需要突出强调的主体,甚至说只有当这样的社会工作者或其组织机构遍及我国各处乡村之日,才是有望见到我们的乡村振兴真切到来之时。他们是信守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其实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内在的价值伦理),明晰有力地持有社会视角,灵活采用行之有效的一些恢复、改善和增进人们社会功能运作的手法和技巧。

3、社会工作是以人为本、互为主体的社会技艺,它时时处处传递和表达社会精神,恢复、增强和发展人与社会的社会性。这种视角牢固地将人看作社会存在,时刻能将之放置在与不同层次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来理解、看待和对待

学习中老师提到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经常可以看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被操作化,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活动的数量指标,标准化、流程化的作业任务,或是可视化的种种工具、技法,有的还加上某些生硬套搬的理论或模式作为帽子,至于是不是展现了社工专业应有的反思分析视角和相关的系统理论知识却没多少人关注,或者不知该如何去衡量和保证,专业的价值观和伦理要求到底如何贯通,体现在每一步的行事作为中﹣﹣大多数也成了书面的宣示、口头的宣称,与日常的工作似乎变得全不相干。这样的情形存在于"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当中。

社会工作是现代性中"社会性"的最佳承载、表达和践行者;它是聚焦人的社会功能运作的"互为主体"的社会性的实践,本质是一种"社会技巧”

综合而言,社会工作旨在传递、增强、弘扬"社会精神",恢复和增进人和社会的"社会力"。在具体实践时,它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实践,同时是道德一文化实践和政治实践,是将这三方面有机整合一致的"践行",相比于线性单向的技术理性逻辑,更为根本的是它的"社会视角"与"社会价值追求和伦理关切"(为"社会性"一词所蕴含的那些东西)及其贯彻实现。具体行动中,它时刻不忘人类(社会)关系既是人和社会各种问题的成因根源,也是解决克除问题的手段,还是所有工作的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中还需特别重视一些相关知识

有关农业生产劳作、农工相辅的家庭和社区生计模式及其与土地、水资源利用、气象条件等的配合的知识,有关乡村社会、文化、政治与经济构造和运行的历史与现实知识,及有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国家治理、乡村变迁的基本知识,有关农村社会"半熟人化"、"原子化"及"空心化"的讨论分析,有关"老人农业"、"打工经济"、"三留守"群体,农村人口与家庭结构功能变化等的具体知识;

这次学习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了社会工作,感恩各位老师辛苦付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高研班结课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