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

什么样的医生才算是“更好”的呢?是不是一个专业出色、技术过硬的医生,就足以被称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呢?最多能说他达到合格的标准。

图片发自App


那“更好”的医生是什么样的呢?在这我喜欢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精进”,而医生要“精进”需具备的第一种特质就是勤奋。所谓的勤奋是指即便在细枝末节上,医生都要持续地保持认真和细致。即便现在医学已经这么发达了,最终决定病人能不能尽快康复的,也经常不是最前沿的医学发现,而是那些细枝末节。

图片发自App

比如“洗手”这样的小事儿。你可能说,不就是洗手吗?这有什么难的?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当年有名奥地利医生,要求医生和护士进手术室前,都必须洗手消毒。结果这么一个小小的规定,就让产褥热导致的产妇死亡率,从20%降低到了1%。在医学不那么容易取得革命性进展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帮助病人,医生必须把细节做得更到位,洗手更勤快,态度更和蔼,问诊更详细。

其实任何人做事,都有勤奋不勤奋、用心和不用心的差别。

图片发自App

在那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灰色地带,医生们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可不那么容易。比如在对病人的私密部位进行检查的时候,会不会找第三个人和你一起?如果你是医生,你会给犯人执行死刑吗?如果你是个刚上班没几年的小医生,自己家也上有老下有小,在遇到那些穷苦病人的时候,你会冒着回家跟家人吵架的风险,贴补医药费吗?还是只能狠下心来见死不救?面对这些个问题你可能也发现了,在很多时候,“正确”这个词的界限其实很难确定,但医生们又必须在职业道德和社会需求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这时候,医生怎么选择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本人的价值取向,这种道德上的“正确”,真正的意思其实是“无愧于心”。可对医生来说平时碰到更多的,其实是如何在“继续治疗”和“放弃病人”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正是医生常常需要面对的第三类判断。


图片发自App

就因为医生的天职是只要病人还有一线希望医生就要继续抢救,医生的坚持在偶时也确实带来了很多奇迹。但医生这种迫切想要救人的职业素养,也经常会给他们带来指责。有人说,医生的不惜代价其实是在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医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很多人认为这两者之间的界限简单明了。但实际上,医生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了解“适可而止”的界限在哪里。

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且最好的,没有人告诉他们答案。或许对医生来说,最简单的法则就是,竭尽所能,不轻言放弃。

图片发自App


当医生遇到医疗纠纷的时候,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正确的。

大众首先觉得肯定态度要好,先跟病人认错,再赔偿,这就不错了?可要是医生其实真没犯错呢?或者医生犯了错,但他担心自己吃官司或赔钱,不敢跟病人说实话呢?你可能就说了,既然如此,那咱就上法院,打官司。可对簿公堂真是最公正的解决方式吗?人们现在在医疗诉讼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不让人满意。因为医疗诉讼往往耗时长久、劳民伤财、扯皮不断,而且把医患双方置于对立面上,最终患者也很少能得到实质性的帮助。

图片发自App


在错综复杂的医疗过程中,医生既要寻求道德上的“问心无愧”,又要为解决医疗纠纷探求更好的办法,还要在救与不救的两难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医生最难的其实是“了解自己能力的极限在哪里,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无力控制的。”或许在很多情况下,医生们能做的也只不过“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图片发自App


最后医生精进还要具备创新,说到医学上的创新,除了一尘不染的实验室、可爱又可怜的小白鼠、培养在瓶子里的各种细胞。还有那些整天在病房里忙碌的医生们,也是创新的重要力量。而且,比起那些动辄投入上亿经费的实验室研究,医生们在日常医疗中做出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创造,反倒能为救治病人做出更直接、更显著的贡献。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挽救人们生命的最大希望,就是因地制宜的创新,而不是什么生物学或者遗传学的研究。

图片发自App

在一个离县城很远特别贫困的山区的深夜,一个高热的患儿找到乡医,可退热药又刚好没有了,患儿如果继续热下去,后果会很严重,而在此时乡医采用放血(不主张非专业人士采用)和物理方法把孩子体温控制住不继续热,为孩子下一步继续治疗赢得了时间且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这事听了让人心酸,但也让我们知道,不论在哪里,也不论环境怎么样,只要有独创的精神和勇于尝试的强烈意愿,每个医生都有可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创新点。医生绝不应该把自己的无能为力,都归结到环境的窘迫或医学研究的停滞上。治病救人的方法并不只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成果,它还包括解决每个具体问题时,所把握的那些看似寻常的创新上。

一名医生要实现从专业到卓越的“精进”,靠的并不是专业和技术的精益求精,而是从“仁术”到“仁心”的升华。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