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看了长安三万里,总觉得想写点什么。
老将哥舒翰,一个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上矛盾重重的人物。
要说最近几年长安主题的电视剧电影里的人尽皆知闹心事,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第八团,石堡城。长安三万里的安史之乱,潼关之危。
哥舒翰绝对应该被提到。
他是王宗嗣的继任者,接替王宗嗣攻占了食之无味的石堡城。
他是安史之乱中驻守潼关的主将。将20万军队,一夜挥霍。
他是众多历史书上的晚节不保者,被记录投靠了安禄山。
唐王朝的绥靖
安禄山有反意,这事情在那个年代似乎是司马昭之心。
唐代的政策是比较怀柔,当然对住在北京怀柔区的安禄山也不能不怀柔。
怀柔的重要态度之一,就是防备不能太现形,因此潼关作为安禄山和帝都之间的隔阂,那最好是多用些安禄山们不太介意的人。
所以唐王朝用蕃人蕃将驻守潼关,示以信任,然而并不十分信任。这在长安三万里中也借哥舒翰的嘴用一种兽人永不为奴的语气喊了出来:虽为蕃将,必不叛唐。
平叛的风险
那熟悉平西王的人都知道,如果平叛时靠近首都的关口被自己人放水,是可能导致亡国的。
然而新旧唐书,资治通鉴那时可能还没有这种惨痛的历史可以借鉴。
无论如何怀柔,唐王朝对于与安禄山十分热络的潼关蕃将守军自然也是防备的。
如果潼关守军反水,长安必不安。
杨国忠懂这个道理,哥舒翰也不会不懂这个道理,退一万步讲,就算信任,大战之前,总归要考验下部队战斗力,何况部队有二十万人呢,就算赶着二十万头猪出门,别人要来抢也费事不是?
不仅防潼关军,杨国忠还招募了一些关中可能同情安禄山一起搞事的牧民,也让人带去凑在哥舒翰一堆,哥舒翰自然也就都接收了。
哥舒翰怎么应付这些随时可能投降安禄山的人呢?
不意外的失败
一点题外话,哥舒翰和蕃将并不怎么热络,历史书说他少恩。
皇帝想摆酒撮合他和安禄山关系,安禄山也主动和他套近乎说: 我妈和你爹都是突厥,我爹和你娘都是胡人,我们应该亲近啊!
哥舒翰回答:狐狸望故乡就是要死了,攀老乡不吉利。言下之意就是谁跟你个死胖子是老乡啊?
然而在安禄山发作之前一年,他中风了,是不是装病?高适和他熟,高适也装出血过多。不管是不是装病吧,就这么一个中风患者,朝廷还是在紧要关头派他去守潼关。
他据说是在玄宗使者的接连催促下,带兵出关渡河迎击安禄山的叛军的。历史书说恸哭而出,也不知道是军队恸哭还是他恸哭。无论如何,这说明玄宗心里是个有数的人,也是个有担当的人,没让下属拍板,推着下属把潜在叛军拉出去操练。
那潼关守军是不是靠谱呢?前面说了,潼关守军或者哥舒翰,是恸哭而出的,但是走着走着遇见叛军了,他们不哭了,为啥?叛军队伍散乱,陌刀行刑队压阵,连哭鼻子的潼关守军看到了都嘲笑叛军,说抓了叛贼头子再会餐。
反正就是一群哭鼻子的一看对方人数、士气皆不如自己,又笑了,但结果不知怎地,二十万人却又输给叛军了,靠不靠谱可想而知。
哥舒翰老兵油子,队伍散了他老人家中着风居然又跑回了潼关,召集了七八千人在潼关守御。
结果他手下不干了,把他绑了去安禄山那投降,还说他没脸没皮,败光了军队怎还敢继续回潼关守着,不怕步高仙芝的后尘么?
另:高仙芝是个打了败战被皇帝逮走惩罚的傻叉。
显而易见的结论
不出去演练不知道,一出去演练吓一跳,二十万人又哭又笑,多大功夫,都没了。这些人要是在潼关里头又哭又笑的反水了,那怎么办呢?
且从哥舒翰被热心的下属以好意绑走来看,他的下属觉得打不赢就反水是合理的,是正义的。
就哥舒翰本人,他没混在乱军里投降安禄山,还回潼关拉了一票新兵,据说是羸弱之士把防线重建了。也不怕皇帝怪罪,似乎有种默契。倒是他的下属比较坐不住。
哥舒翰到这就没啥戏份了。但是你要说哥舒翰指挥失误,我倒更倾向认为潼关守军符合统治者的猜测,不可靠。
有趣的是,哥舒翰曾被封为西平郡王,一千年以后,又有个平西王或多或少把守关反水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