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畏系统》读后感4

第二章 学习和研究系统

读书应该读出什么水平?全覆盖级的读书应该体现出读书人的两个能力。

第一是掌控感。这种广读书所带来的掌控感,是对于读书人一个交流的基础要求。大家交流的前提都是读过所有的书,该知道的都知道。所以,广览博识是一个读书要实现的能力,一个为交流提供基础的能力。

第二是敏感度。读书多了,敏感度就会高了。以广博为基础,自然就能塑造敏感度。一看或者一听就知道是不是这个风格,符合不符合这个人设等等。

读书不能以书为本,必须以自己为本,以修炼认知感为本。

怎么调研?

这个问题来自于日常里的搜索。搜索相对比较简易,更多的是针对当下要处理的问题。二调研就显得系统性更强了。调研,要从一点线索追踪进去,深入挖掘一组知识,形成观点。那么,什么是好的调研呢?第一,要高质量。你必须要能够圆满地回答一个问题,形成认知上的闭环。第二,要可信,资料必须来源于有权威性的,最好是科学论文。第三,要表达好。你得表述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

要去调研什么?取决于问题提的是什么?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特别是管理类工作的),如果对方可以清晰表述问题本身的,那么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因为提问,已经显示了你的思维视角和思维模型。

在调研中,我们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问题。而从可信度来讲,学术论文是最过硬的参考文献。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就是你必须先把当前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给调研明白,然后在“当前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做你的研究。

卓越的调研者明白所有的行动都是刻意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问题服务的,但是光有答案还不够,罗素特别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情境化”,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答案。情境化要求我们不能只调研到直接的答案,还要调研周边的情境。比如,虎扑体育里经常可见的某某某什么水平?就是横向看看,这个属于哪个级别。

最好的调研,不应该只提供信息,还需要提供对信息的解读,甚至有时候你还得有自己的判断。以钱钟书之博学为例,我们得比机械化“知道”的高明。

在众多调研方法里,读书是效率最高的。科特勒指出,要快速地进入一个领域,就带着问题,主观地读五本书。主要有三个重点,这个领域里的大事件历史,有啥专业术语,你最感兴趣的是啥。

看完书之后你得带着你的问题去问这个领域里的人。你得做好功课,你的问题,你自己负责。

最前沿的部分会有很多没有形成定论,这是你的机遇。在彻底搞懂了之后,提出你的观点。这很重要!最后,才是以费曼学习法的精神输出你的所得。

讲了这么多调研的方法和心得,你一定能在做的过程中进入“心流”状态。那种状态就是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注意力是心流的关键,而前额叶皮质是注意力的关键。心流状态下,前额叶皮质的活动要降到最低,大脑会用得更少。如曾国藩所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调研之后作者又谈了创作。创作必须要源自于内驱,不能指望外力来推着你往前走。所以,当你想办法在创作中迎合别人的时候,你注定无法在创作中自我实现。

在学习的过程中,心态是很重要的。这个系统需要具备一个“开放的头脑”,才能维持可塑性。雨果梅西尔的“开放的机警”理论说,越笨的人越保守,越不思考的人越接受不了新东西。他们只会按照固定的套路思考,只喜欢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对自己的认知水平有过高的估计,甚至把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视为敌人。这些人,站队意识很强,最终得发展到先看立场后看观点,甚至不顾事实。

要打开自己的内心,你必须具备初学者的心态,要学会“归零”,把可能性放到最大,远离专家那些教条主义给你带来的束缚。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畏系统》读后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