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在讲什么教育之道

话说唐代诗仙李白小时候特别调皮,因为很聪明所以上学也不用认真学习。有次偷溜出课堂去山坡玩耍,走着走着来到一个小河边,看到一位白头老妇在磨一根铁杵。李白特别好奇,就问老奶奶,怎么在这磨铁杵呢?老奶奶告诉他,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李白煞有其事点点头,嗯,看来我得认真学习,可不能像这位老奶奶一样没文化,竟然想把铁杵磨成针……开个玩笑,原文意思当然是告诉孩子,只有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才能到达成功彼岸。

那么,除了这个故事告诉要用功的道理外,难道就真没想想,为什么非要用铁杵磨成针?为什么不可以用别的,或是直接用针?这又跟教育孩子扯上什么关系?

其实,把这个问题放在教育孩子上,可以有一个不一样的观点:想做成一件事,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因材施教。

这里并不是对李白因材施教,而是对想磨成一根针这件事“因材施教”。

拿这件把铁杵磨成针这件事来分析,这对铁杵来说,太不公平了。虽然日久天长,水滴石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可以磨成针。但是,铁杵完全可以干别的呀,用来舂米米不香吗?就好比捣药罐就得一个当棒槌一个做容器,谁都没有多余的。

那根据什么能让孩子更好进步?

首先,根据性格。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孔子根据每个学生不同性格,提出解决问题不同的方式。我们大人对待孩子都是“一视同仁”,认为人家可以做到,你完全也可以做到。有时候恰恰忽略了孩子本身原有的特质,让孩子做了不适合自己发展特质的事,或完全不擅长的事。

问题有些事的确依靠天赋,每个孩子也是各有所长。比如,有的孩子听觉特别敏锐,对声音歌曲方面就很有研究。有的孩子体力不错,就去做体育生,长得高可以做模特等等。

其次,根据孩子自身储备,即具备到达哪个阶段的能力。

你知道喝了这碗药能有力气让你去上山打老虎,可如果你给一个两岁的孩子喝,他就是再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到啊。

因此,真心想教育好孩子,就得了解孩子特性。有学得快但过后就忘,有些掌握得慢但学的扎实。是幼儿园基础的,就不要想一步登天去学大学课程,重点看孩子到底是有什么能力,根据自身优劣势去发挥。

孩子潜能无限,如果还没有具体发现什么才是最合适孩子的,那就多去尝试,慢慢就会发现孩子具备哪方面专长。

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因材施教永远不会过时。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天使,我是福宝妈妈说育儿,关注孩子身心灵健康,和孩子一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在讲什么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