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中文名
超限效应
分类
心理现象
实际应用
注意事项
管理应用
教育应用
沟通应用
来源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启示
1、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就象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2、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
2)没有注意方式、方法;
3)没能注意“度”的把握;
4)没有换位思考。
实际应用
抓住你的听众,关键在开始的三分钟。
如果你在做一场报告,抑或是一场演讲,开始的三分钟很重要。你必须在三分钟内进入你的主题,必须在三分钟内以你的魅力抓住听众。整个的演讲过程要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演讲过程中要设计语调的变化,意境的变化,力求在“中场”也产生“三分钟效应”。在一个大型的论坛上,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时间,用好三分钟和三十分钟,重点内容要在30分钟内讲到,主讲内容控制在40-50分钟。时间一长,听众的精神会疲劳,注意力会分散。有一种人被叫做“麦霸”,说的是这种人很恋麦克风,喜欢拖场,殊不知他后面的信息已经很困难被听众接受了。小学的一堂课是40分钟左右,大学的一堂课是50分钟,这是经验的结晶。
超限效应
两个人交谈的时候,同样要注意节奏,控制时间,重要的内容要在前面的三十分钟充分交流,切忌铺垫太长。如果你发现对方已经开始看表,或者注意力开始分散,开始东张西望,你的谈话就要准备收场了,收场的时候最好把你的态度或者观点再总结一次,这样效果较好。
指导你的下属或者帮助你的同事的时候,也要讲究艺术。就一个问题,可能是他的一个毛病,也可能是你给他的一个建议。要抓住一次机会深深地给他说透,然后给他时间让他领会和接受。过一段时间还没有改变的话,可以再找一个非正式环境提醒他,点到为止,同时做出想耐心倾听他意见的样子,如果他没有反驳,就可以说明他是会接受的,以后你要做的就是在时间上给他些压力,令他尽快改变,在类似的事情即将出现的时候提前给他一个提醒,帮助他克服。切忌就一个问题在短时间内三番五次地跟他讲,反复向他强调,这样,你很容易得到“婆婆妈妈”的雅号,还会让他对你产生厌烦的心理,逆反的心理,不利于你们日后的沟通与共事。
超限效应,对做广告宣传也有一样的启示。一个创意很好的广告,第一次被人看到的时候,令人赏心悦目,第二次被人看到的时候,会让人用心注意到他宣传的产品和服务。但如果这样好的广告要在短时间内大密度轰炸的时候,就会令人产生厌恶之感。所以,广告宣传是需要有一定的密度,使需要从多维度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但要适可而止。
注意事项
1、明确做事的目的,所有的步骤一定要围绕目的展开;
2、步骤一定要有效,始终与目的对照;
3、学会用“南风法则”关心、体恤下属;
4、学会用“互惠定律”,希望别人做好的同时,首先考虑自己是否做好,是否让对方满意。
管理应用
接二连三地重复对一件事进行同样的批评,会使员工从最初的内心愧疚变成不耐烦,产生逆反心理——“为什么对我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本来他(她)也许已经做好了改正的准备,但在店长无休止批评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索性破罐子破摔,这会给商店管理带来更大的不稳定因素。
超限效应
柏思齐在门店的“严肃”是出了名的。作为店长,他为药店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促使员工的服从意识空前提高。可是,柏思齐发现,店员对他的“严格要求”微辞颇多。诸多管理关系中尤为突出的,就是批评的效果越来越糟糕了。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柏思齐对那些违反药店规定的员工,总是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比如有一次,一位女店员在销售处方药时未按照药店规定的“双人复核制度”复核,就将药品销售给了顾客,顾客回家后才发现产品的生产者不是自己指名想要的生产厂家,于是找药店进行了调换,并向柏思齐投诉了那名女店员。柏思齐按照药店规定,对该店员进行了罚款200元的处罚。
事情本该到此结束。但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柏思齐常常把这件事挂在嘴边,督促员工在销售处方药时一定要“引以为戒”,甚至三番五次在会议上将这个案例搬出来教育大家,并直接说出了女店员的名字。面对店长喋喋不休的“揭疤行为”,女店员敢怒而不敢言,最终递上“一纸休书”辞去了工作。柏思齐这才意识到是自己的批评过了火。
教育下属、批评下属,本是店长管理工作中常常要面对的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受批评的时候,但并不是所有的过错都可以通过批评来解决,或者说都需要通过批评来指出。有的人有了过错能够自省并且立即改正,有的人的过错只是偶然之间的失误而不会有重复性,有的人的过错是因为第三方的影响,当然有的人确实是工作态度问题,也不排除有的人有时会别有用心……面对这形形色色的过错,对于店长来说,批评下属就绝不是一件可以随心所欲的事情,如果想怎么吆喝就怎么吆喝、想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反映的就是一个管理水平问题。案例中,柏思齐的批评总是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给女店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这才导致了女店员的离开。其根本原因在于店长没有掌握好批评的“度”,出现了“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对方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管理界称之为“超限效应”。
在商店管理中,“超限效应”常常出现于批评教育中。一个店员犯了错误,不管大小,都被店长“死死抓住”,并在一切可能的环境中进行重复批评,比如例会的时候、谈话的时候。尽管时间和事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店长对此却表现出了“超强”的记忆力,津津乐道,喋喋不休。殊不知,这种接二连三地重复对一件事进行同样的批评,会使员工从最初的内心愧疚变成不耐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为什么对我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本来他(她)也许已经做好了改正的准备,但在店长无休止批评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索性破罐子破摔,这会给药店管理带来更大的不稳定因素。
批评绝对是一门学问。善意的批评能够让人如沐春风,虚心接受,并很快改正;而不合适的批评方式却让人心存不平,难以接受。店长在批评店员的过程中,应选择适合的批评方式,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原则一:批评之后要鼓励
俗话说:“打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尽管这个“巴掌”不能随便打,但为了今后管理工作的开展,既然打了,给与不给“甜枣”的效果肯定会不同。有关调查显示,在被领导批评之后,75%以上的员工会产生自卑心理;其中又有20%左右的员工会因为自卑心理而影响工作质量。相反,如果批评者能够在批评之后对员工进行一些心理安慰或鼓励,产生自卑心理的员工人数将下降至10%以下,且被批评者中90%以上的员工能够有所改进。由此可见,在对下属的错误进行批评之后,适当地给予鼓励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简单一句“你的总体表现还是不错的!”、“我想你会做得更好”等等,都会被受批评者喜闻乐见,给店长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原则二:不要捕风捉影去批评
人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有的店长在批评员工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见到了员工的某种不当言行,而是因为听到了其他渠道的反馈信息而进行了批评。在这一点上,笔者曾有切身的经历:一次,有位顾客怒气冲冲地冲进笔者的办公室,说对A店员的服务非常不满。事后笔者将A店员叫了进来,不容分说给了一顿铺天盖地的批评。等批评完了,A店员才委屈地申辩:“对不起,店长。我今天和B员工戴错工牌了!”原来顾客是看工牌投诉的,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使这位店员“代人受过”,非但没有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而且还无形中伤害了对方。这种“捕风捉影”式的批评,必须杜绝。
原则三:学会运用幽默式批评
一次,许广平请鲁迅先生给其论文《罗素的话》写评语。先生阅后,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这显然是批评许广平的论文抄录罗素的话太多而很少有自己的见解。许广平欣然接受了先生这一中肯而诙谐的批评,不仅马上悟出自己文章的症结所在,而且对先生更加敬重。含蓄而幽默的批评,会让受批评者更愿意接受,这比那些生硬而直接的批评要有效果得多。一般情况下,对于员工那些并非原则性的失误,店长大可不必发现之后就进行歇斯底里的批评,好像不这样就不足以维护管理权威一样。其实,“响鼓何须重锤擂”?店长如果选用幽默轻松的方式轻轻敲打,大部分员工便能领悟。
教育应用
家庭教育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超限效应不光是家庭教育中常常发生,在学校教育中也时常发生,拖堂就是一例。这是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此外,还有内容过量、同一重复等的超限效应。这些效应的结果都使学生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同样,超限效应在教师的批评过程中也将出现。例如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了对方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
学校教育
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除非是个乐天派或个性特殊的人,否则,一旦遭到批评,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的平衡,遭到重复批评的时论学生的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他心里会哨咕:“怎么如此不信任我?”这样一来,学生的挨批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可见,我们教师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的出现,教师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象像鹤佬学话那犹重复一次。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迫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对于学生的表扬也不能搞“廉价”,否则也将导致超限效应。有些教师认为,多批评不好,多表扬就好了。其实不然,这里也有个限度的问题。例如:某班有个差生听惯了批评,他对批评根本不当回事。但是新学期换了个班主任。这个进主任一开始对这个差生的某些“闪光点”作了表扬,起初这个差生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差生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有许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认为这是老师 在哄自己,名义上表扬,实际上让我注意这些方面,这分明是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他一听到表扬,就大为恼火。
注意要点
可见,教师在任何方而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越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在课堂上、或者在听讲座时,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3点要讲”的时候,你会认真听,甚至会试图记下这3点,然而当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10点要讲”的时候,你便顿时失去了听下去的兴趣!
同样,如果一节课教师让你学习10个单词,可能你还会认真地学习,并试图掌握,但如果让你学习50个单词,恐怕你连试图记忆的兴趣也没有了。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即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个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因此,当向学生或者孩子讲述某个知识、道理以及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任务数量上注意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沟通应用
一个人的语言魅力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而在于他说的是什么。一些人所以话太多,喜欢讲长话,是想显示自己的"才能"。他们往往把讲长话当作是有水平的表现,其实,话讲得到位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口才。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说过三个说话的原则:
说话不要咄咄逼人;
让别人也有说话的机会;
让人觉得友善
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唠叨不停的人,常常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不考虑自己所说的话是否是别人需要的,也经常不给他人说话的机会,所以有时候也容易招人烦。马寅初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有一次曾经在百忙中参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师的结婚典礼。贺喜的人们发现校长亲临现场,情绪顿时高涨起来,鼓掌欢迎马校长即席致词。马寅初先生本来没有想到自己要讲话,但是既然大家热情相邀,又不能让大家扫兴。讲什么呢?多夸奖新郎几句吧,又显得是客套话;讲学问吧,显然不切时宜。最后,他来了个一句话的演讲:"我想请新娘放心,因为根据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人们听了马校长的这一句话,起初莫名其妙,后来联系到新郎的大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吗?
记住,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诱发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