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2

                             校外教培机构之痛,到底谁之过

        前言:2015年我还在一家韩资公司上班,第一次接触到教培行业,身边有几个朋友在中山铭师从事着咨询师、学管师、学科老师的工作,当时的我只是外行人看热闹,觉得教培行业前景光明,可以尝试。抱着尝试的心态终在17年和几个朋友参与了横栏一家学科类培训机构运营,期间经历了消防检查不合格、无证经营被查封等不愉快的一些事情,但总体下来挺顺风顺水。直到2019年我接手了可爱学,算是自己亲自操刀,两年下来磕磕碰碰,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个中缘由,只有自己清楚。2020年的实体经济之艰难再加上我们周边的特殊市场环境,咬着牙我们还是挺过来了,从去年6月9日开门的不到10个学生慢慢拓展到现在的人数,尤其是今年1月初王权、何志能两位新股东加入后,我们整个团队还算齐心协力,可爱学一直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作为机构的亲身经历者其实深有体会。

       目前中国境内的培训机构超过70万家,涉及到千万教培从人员,年服务超过2亿学生人次和3万亿市场规模。在整个资本市场上A股加港股加美股大约有50家教育类上市公司,鼎盛时市值也接近万亿规模。7月24日随着国家的“双减”政策一出,资本市场率先作出反应,大部分上市教育类公司从年初的高点到现在的股价普遍跌去90%以上的市值,裁员风潮不断。我们原本的实体经济在下行,再加上一纸公文,教培行业迎来血雨腥风。马爸爸之前说:“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同行的竞争,而是一纸公文。”作为一名教培行业的从业人员,无法改变行业宿命,只能浅谈下自己的想法,去适应这个赛道。

       首先,凭良心从普通国民的角度讲,教育在国内算是相对干净和公平的行业,尽管还有很多畸形的东西在,例如区域差异、学区房、师资软硬件设施不平衡……但是总体来说,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是我们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途径,我们很多70、80、90后的人本身就是受益者,通过考大学改变了命运,至少给普通家庭子弟保留了一条改变命运的通道。比如像其它的行业,像军队、政界核心权力层、垄断企事业单位,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根本难以望其项背,更别说参与进去。

     其次,中央监管层从百年大计出发,现在我们与整个西方斗得热火朝天,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技术、制度、甚至到意识形态上的竞争已经鱼死网破,演化成最终具体表象就是技术、能源、人的竞争,而这一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的竞争。如是乎就有了三孩政策,我们需要更大的自给自足的消费市场,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当然有人就问了,把教培机构打压下去了,普通年轻人就愿意生三胎了?其实打压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与年轻人生不生三胎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权力阶层拿这个民怨比较严重的遮羞布开刀转移其它方面的矛盾而已,比如房地产都叫房子是住不是炒的多少年了?比如医疗养老?比如物价上涨快工资上涨慢,生活成本过高生活压力过大?这些怎么不去整治,怎么盯着校外培训市场。其实仔细分析下就很简单了,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庶民只有使用权,一次次房价的上涨,除了养肥了整个行业,造就一大批千万百万富翁外,政府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看每年的天价土地出让金,房地产虽说是打压,但是绝不能死,最多算是软着陆,如果让房地产倒下了就不是教培行业的3万亿的规模,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大动脉。再说医疗和养老,国内大部分医院都控制在政府手上,打压的话最多就是左手整右手,也没什么好打压的。再说养老,我们整个国家的养老金现在的社保早就透支了,本就入不敷出,我们下代的孩子一个人养4-5个人都是常态。现在拿校外K12教培机构开刀,迎合民意,真有不有作用其实谁也不知道?

       前几年,韩国有一个电视剧名字叫《天空之城》,映射的韩国50年的教育改革同我们今天发生的事情类似,国家取缔了校外培训机构,最终又不得不回到精英教育的现实状态。我们的校外培训机构出现与壮大是伴随着我们教育改革一起的,只要我们的选拔制度、应试制度、教学模式不改变,所有的副作用其实都是由我们普通家庭来承担,只要需求还存在,所有的商业都会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外衣而已。试问国内哪个行业没有垄断、资本、产业化,教育的资本化、产业化弥补了一部分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一部分转化成商业利润了而已,至少在我看来是中性的,更不能一刀切,说得再难听点,类似如新东方曾经培训了多少去往国外的人才,也算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的一纸公文,人家市值已经跌成了狗。大的上市教育的平台类公司尚且如此,我们线下微小型机构更惨,说不给我们开就直接不给我们开,我们只能被动适用,要不就离开赛道,say bye bye!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