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偏见的本质》作者: [美]戈登·奥尔波特

原作名: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ISBN: 9787510893506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偏见与歧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

奥尔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见”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它在个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它对个体和群体又有着哪些影响,等等。奥尔波特探究了偏见与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量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减少歧视和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建议。

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就一直是这个领域奠基性的权威著作,即使是数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始终是所有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戈登•奥尔波特(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译者简介

凌晨,计算机工程博士,忠实的社会心理学爱好者。译有《白日午夜:挣扎在两个世界缝隙之中的日裔美国家庭》《波普艺术》。


精彩短评:

#  出版时间原因材料会较为陈旧,但依然对当下很有意义,案例集中在反犹与排斥黑人上,社会学上的讨论深度是充分的。数据分析以简单的描述性分析为主。分类的泛化、内群体成员身份、习得偏见、不断的社会学习加固偏见,从认知、精神动力学角度来认识偏见。偏见对受害者的伤害是广泛深远的,它使得受害人自我憎恨、过度警惕、更难适应生活。无论是种族偏见还是性别偏见,偏见都在于剥削。

#  正如中文版序所写的,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著作——它会让读者惊叹,因为它显得如此“及时”,尽管距离它出版已经有六十余年。戈登·奥尔波特对偏见(prejudice)的研究上承二战时期哈佛辉煌的社会心理学传统,下接持续二十年的民权运动,奠定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传统与院外左派抗争实践的理论依据。奥尔波特结合心理学实验、社会观察、访谈材料乃至文学叙述以分析偏见的本质,通俗易懂,清晰晓畅,其结论的雄辩程度和超前的预见性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终章所表之担忧至今仍悬置:“人们朝向宽容态度的转化进程是否会持续下去,还是会发生致命的倒退。全世界都在观察民主理想在人类关系中是否可行。公民是否可以通过学习寻求自身的福祉与成长,而非牺牲同胞的利益,或随波逐流?”人类的历史、现时与未来已皆收其中。

#  有些人有时会采取侵略性的方式应对挫败感,他们持有外罚型的态度,并将导致挫败感的责任归咎于外在条件;而有些人忽略导致挫败感的真正原因,并将其错置到其他的对象之上,尤其是能够被当作替罪羊的外部群体。这一过程是普遍的,但并非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一个人是否会采取这种应对挫败感的方式,取决于自身的内在气质,在应对挫败感中所建立的习惯,以及当下(比如今天和每天的豆瓣)所普遍流行应对方式。人们可以反对某种邪恶的品质——然而只有当他们认为这些品质都在别人而非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心安理得地这样做。直接投射是通过将情绪、动机、行为归因于另一个人(或群体)以化解自身冲突的手段,而这些元素本属于自身,而非归咎对象。道德主义只是形式上的循规蹈矩;而无法改善内在冲突。道德主义生活中充满紧张、强迫性和投射,不是真正的道德

#  如果新的事实依据和我们先前的信念相符,我们会选择性地其人分类标签之下。如果我们发现一个苏格兰人很吝啬,就会感到高兴,因为他证明了我们的预断。有机会说出“我早就告诉过你”,是多么让人开心啊。但如果事实依据与我们的预断相悖,我们则更倾向于抵触并抗拒。 种常见的心理机制,可以让人面对与观念相悖的事实依据,还依旧坚持之前的观念。这种机制叫作“允许特例的出现”。“的确有一部分黑人是很好的,但是…”或者“我的一些好朋友就是犹太人,但是……这是一种令人放松戒备的机制。通过别除一些正面个例,偏见持有者得以保留其对此类别之下其他事例的负面态度。简而言之,与之相悖的事实并没能改变错误的泛化,它尽管被认可,但却在分类过程中被排除在外。 让我们称这种机制为“二次防御”(re- fencing)。当现实与大脑中的分类不相符时,眼前的事实被当作例外得到承认,而分类本身则迅速被再次封闭起来,防止它被危险地暴露在外。 在许多关于黑人的讨论中,都存在一个有趣的“二次防御”案例。当一位对黑人持有强烈偏见的人,在面对有利于黑人的事实依据时,他往往会脱口而出那个著名的婚姻问题:“你想要你的姐妹和黑人结婚吗?这是一次狡猾的二次防御。一且对方回答“不”,或在回答中有所犹豫,偏见的持有者就会说,“看到了吧,黑人和我们就是不一样的,有些事对黑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或者,“我说得没错吧 黑人的本性中就是有那么些让人厌恶的东西”

引自 第2章 预先判断是一种常态

#  轻微的敌意往往表现为插科打诨。一些玩笑话所隐含的偏见是如此隐晦,以至于我们将其与朋友间的幽默逗趣混为一谈。但是,即使这些笑话貌似很友善,它们有时候却掩盖了真正的敌意,成了一种贬低外群体、拔高所属群体的方式,是意图证明外群体比自己所属的集体更劣等的论据。

引自 第一部分 偏向性思维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个人主页查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偏见的本质》作者: [美]戈登·奥尔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