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学习《道德经说什么》

秉承大道至简,修身养性的理念,周末阅读了西安交大韩鹏杰教授诠释的《道德经说什么》书籍,初识了典籍著作,被称为众经之王的《道德经》,也多一些了解了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之精华。

其人

老子原名李耳,东周守藏史,实际上相当于当今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天文台台长或档案馆馆长,他是著名的史官司马迁,司马光,班超等的祖师爷,不仅见识广,了解的历史档案真相多,学识还非常高。

其书

道德经此书是怎么写成的?其实是士人,王者,圣人面对老子时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的解答,老先生给予答案后总结提炼的精华形成的著作,涵盖了经典深刻的思想与智慧。

史记里有记载的是河上公把道德经分为九九八十一章,魏晋南北朝的王弼曾经注解了《周易》《论语》《老子》,被毛泽东赞为版本最好,近代大家一直都以王弼本的《老子》来作为《道德经》的研读。

其道

道德经中“道和德”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字,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日常生活工作教育中最重要的字,对于解读呢?如同唐朝诗人刘禹锡诗中所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2016年获得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的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曾言,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拿语言解读道是会很片面的,用形象来领悟才会悟道。

老子的“道”有两层含义,一层叫天道,另一层是人道,天道人道,均有规律与法则。

人生职业的道路是方向和目标,走在道上我们还需要规则和境界以及边界底线,所以“道”落实到现实当中,包括内容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底线,这是我们最重要的道字。

“德”者应按照“道”之标准去做,有德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不按道去做就是失德,我们都知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有道是明君是有德之君,无道就是昏君是失德之君,所以道德要合在一起。

“德”不能把“道”给吃掉了,有的人站在道德高地挥舞道德大棒,指责别人,审判别人是混乱的状况。

道在前,德在后,逻辑要搞清楚,事情才能顺理成章。

对谁说道德

道德经是写给“士,王,圣”的三类人,也算是一本领导学的经典,给各类的家长,官长,国家之长去讲治国之道,为官之道及人生之道。

当今来说,做事的“士”是基层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士”人的基本素质要谨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公开场合要大方从容,“俨兮其若客”;

说话做事要温暖,“涣兮若冰之将释”; 做人敦厚朴实厚道,“敦兮其若朴”。

对人宽容,虚怀若谷有格局,旷兮其若谷;不可耀武扬威,“善事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王”是单位主要领导者。古代王是地方的行政长官,“王”应该做事厚道,能坚守,可被信任。

“通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政府也罢,官也罢,权力都是有边界的,要知道自己的边界底线。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对比身份,牢记历史教训,不要真成“王“,真的就成为了孤家寡人。

“圣”人的繁体字“聖”是王上面加一个耳和口,象形在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你看说话又温暖的领导,就是道德经里面讲的圣人,一个好的领导人能够做到圣人,可需要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做人做事都能通达事理。

金句理解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你越不争,大家越高举你,你越不争,大家越往前推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连任时演讲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顺应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涉,创造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将这当成是倚仗、凭借的手段。

圣人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公德永存不灭,这不就是利万物而不争的水的精神吗?

当然“悠兮其贵言”,做领导一定要注意,话不要讲得太多,唠里唠叨是没有分量的,要懂得惜字如金,“功成事遂,皆谓我自然”。

许多的大道理在门阅读韩教授的《道德经说什么》后轻轻一点,就变得非常简明深刻。

若想参照追求上善若水的价值观与做人标准,认真研读好此本经典会是修身养性的好途径与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典籍学习《道德经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