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底在教什么?

春节假期我带着家人孩子一起回国了一段时间。期间结识了不少各方面相当杰出的朋友。幸蒙朋友介绍结识了一位叫做杨继慧的老师。她在home education方面颇有经验和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的女儿8岁开始在家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和大量原版西方经典。精通英日德意拉丁语。熟练掌握八种计算机编程寓言。更是热爱古典音乐和有着跆拳道黑带级别。

2014年女儿参加美国高考。SAT成绩2360分(满分2400)。托福成绩115分(满分120)。提高级中数学800、物理800、化学780(满分800)。以全额奖学金考取了美国优秀大学就读于本科数学专业。

以下内容获得她的同意,摘录于她的语音或者文字交流分享。希望和我一样对于让孩子获得更好地在家教育有兴趣甚至已经开始了尝试。但是又觉得自己缺乏经验怕犯错误的家长们能够从中也获得一些收获。

今天分享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比较通用的“学习方法”板块中最最核心高屋建瓴的“教育到底在教什么?”这个问题。以后会慢慢介绍杨老师所推荐的关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学习外语、数学、理科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等。

中国文化,我教过幼稚园到大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教过家长和老师,还上过网课。不得不说教年龄越大的越吃力。照常理,这些高深的内容,有阅历的成人更容易懂才对,但实践下来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听完这次课你们就会明白了。

先谈谈作为老师的个人感受。13岁以下的孩子与他们接触的时候,我会感觉很轻松,讲一个笑话立刻有反应,他们还会要求一遍一遍的再讲,学生脸上表情丰富。你抛出一个预计的兴趣点,只要是新奇有趣的,他们立刻被吸引;你提出一个问题,他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13岁以上表情就开始统一了。听笑话也不笑了,回答问题很生硬,开始揣测你需要什么答案。成年人课堂是鸦雀无声,大家都在埋头认真的做笔记。

这三种状态中的差别是:儿童学东西,他感兴趣,就是纯粹为了被认知的新事物所吸引,有没有用,会不会考,他们并不关注。

有个例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在课堂念:我骑着飞奔的野马,手握缰绳直往前冲。还没念完,学生就举手了,“老师,野马身上怎么会有缰绳呢?”老师对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是很不耐烦的,会说,这不是你要问的内容,好好的读课文。素质低的老师还会补一刀,“你考试的时候有这么细心就好了”。这种次数多了,到了初中,自然会养成一个定式:不考的,就不用学,也不用问。

我们以为教了很多知识,但真实的学习是:有关知识的意义、情感、价值观是不能被传递的,这句话画重点!

打个比方:我三岁第一次跟父母去农村,看到一头牛,比我大三岁的哥哥就兴奋地叫马!马!马!我也跟着叫。爸爸告诉我们那是牛,而我哥哥坚持认定那一定是马。直到走近观察才辨别出跟他小人书里看到有区别。后来我爸爸告诉我们牛有多辛劳、犁田有多辛苦!而我和哥哥看着牛慢悠悠的犁田,觉得他们好舒服、好惬意呀。

再举个例子,有个孩子到农村看到厕所里的蛆,他以为是蚕宝宝,觉得好可爱,然后就告诉他妈妈。他妈妈告诉他那是蛆,而且告诉他,在妈妈童年的时候日子很苦,觉得那个蛆很恶心。但是孩子还是坚持说,尽管你说是蛆,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可爱。

这是为什么呢?知识的信息是可以被传授的,牛、马、蚕、蛆,这种知识信息是可以被了解的。但父母的感受是无法传递给孩子的,不懂这个,家长和老师就会说,我跟你说了N遍了,你怎么还这样啊?

要知道,知识传递了信息,但没有引起同感。人们根据旧知识解释新信息,根据他自己的体验诠释你的信息,成人就有一堆的错误的旧知识,所以同感就更加难了。

学中国文化的大多人认为经典读懂了就能吸收到圣人的价值观,这就是把信息等同于经验,把背会游泳技巧等同于会游泳。这在心理学上叫认知失调。

想让孩子明白函数,你就让他探究建构一次,让他自己发现总结出规律;想让孩子明白关爱他人,就让他多做家务,多服务别人,只有在行动体验中才能建构出自己真正的认知。

我安排孩子在班上选举班长,上台演讲拉票,安排他们开小卖部买卖商品,在我们的网课安排一周一次的SOCIAL课,要交实践的作业等,都是制造情境,让他们体会。

一次次带他们回到春秋的历史背景,就是出于情境的仿真,勾起他们的共情,只有这样,才能对当时春秋人物的感同身受。才会发自内心的认同那些人类的价值遗产。

家长和老师能做的仅仅是创造条件,促进孩子的认知建构。

教育到底是在教什么?

我们要非常清晰地明白,你教的是信息的传递,还是在帮助孩子建构它们的认知世界,帮助他们激发自己的潜力,发挥优势。

教信息,你得到的就是复印机;

教能力,你塑造的就是完整的人。

我不知道其他家长们看了杨老师的分享文字之后有什么感觉。对我来说孩子们如何对老师的教学这一段描述感同身受真真切切!在进入中学之前完全是凭着兴趣在学。成绩也一直数一数二所以毫无压力地野蛮生长着。进了中学之后虽然成绩也名列前茅但怎么也拿不到第一第二了。当时只能归结为——这是重点中学。同学们的水平比我更高。——这样的结论,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有一种叫做《教学参考书》的武功秘笈!

从此我知道了老师想要什么答案。有限的时间内考卷上应该写些什么。虽然这么多人都在练“神功”自然不可能所有人都拿第一。然而作业和考试变得“轻松”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好在我一直还是喜欢刨根问题看“野书”的人。没有成为杨老师所描述的那种“复印机”式人才。

回望一年前,正好是《家塾札记》专栏在《英中时报》上刊登发刊词的日子。《地图失效的时代,给孩子一个指南针》所想表述的核心意义就是我们认为在社会变化如此迅速的当今时代,学校教育没有能够相应发生足够变化,在教授信息的同时赋予孩子们自己找路的能力。因此我们不得不暂时放弃学校教育而走家塾教育之路。

一年来的体验,我们有苦有乐有得有失。但是总体上满意自己的成就。培养了孩子们的同时也培养了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己。感叹如果能够早一点接触到杨老师这样有经验的先行者,这一年的收获一定更大。因此坚定了我们继续写这个专栏分享经验的决心!

文末小广告:在我们的家塾之路上提供了亲子时间管理知识技能的丫丫老师很快又要来伦敦开课造福家长们了。4月14日有免费线上公开课。欢迎家长们长按识别海报二维码报名!不在英国的家长也可以参与!有惊喜哦!更期待参加4月24日的线下公开课!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到底在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