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一个能与人和谐相处的黄金工具

      我家“小老外”一岁半了,在家整天爬高上低、东奔西窜,不停地进行着地毯式的探索,一刻也不得安宁。现在又到了牙牙学语的年龄,话虽说不清楚,却爱表达,搞得家人每次都像猜谜语一样,精神高度紧张,总怕揣测不出“小领导”的意图,形成我们之间的沟通障碍。

      今天“小老外”发出指令,让我抱她到餐边柜前,得令后我立即抱起她,问她想要什么?抱起来后,她却一脸茫然,东看看西望望,不知道想要什么东东,更不知道想要做什么事情?过了一会儿,她才指着一个东西说:“要这个”。作为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人,我开始了思索,她为什么迟疑呢?这是什么心理现象呢?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的茫然?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打开了【发展心理学】这本书,想从中找到答案。

      把书翻到“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这一章,在幼儿思维发展的这一节里,有一个“自我中心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种现象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发现的,这个实验表明: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是不是我没有站在她的角度看东西呢?想到这里,我立即走到“小老外”的身边,牵着她的小手,再次来到餐边柜前。我这次没有抱起她,而是在她身边蹲了下来,出现在我眼前只有柜门,我一下子明白了她刚才的行为。她的迟疑是她没有看见任何东西,我把她抱起来后,才看见柜子里的食品,当然要迟疑了。难怪每当她想要某物时,从来不说“我要……”, 总是说:“抱抱”。

      原来是我判断问题时,以自我为中心,我没有换位思考。可这不是幼儿的心理发展现象吗?几十岁的我是没有发展好,还是“退行”了?汗颜过后,我又想起了一个心理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让家长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实验者让一个孩子带着装有微型摄像机的帽子上街,然后看孩子在街上都经历了什么。当心理学家把拍摄到的内容给家长们看的时候,家长们全都掉泪了。因为身高的原因孩子根本就看不到大人的脸,他们看到的全是一条条的大腿在快速的移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在一群身高和姚明一样的人中间行走,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遇到过: 你带孩子出去玩,孩子不想自己走,总想让你抱,你以为是孩子懒。答案是,他想看到和你一样的世界;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你以为这个年轻人不懂尊老爱幼,没有社会公德。答案是,年轻人今天太累了,抑或是生病了;家里的老人不舍得扔掉旧物件,你以为是老人节俭惯了,不接受新的事物。答案是,老人是在怀念过去。

      以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在不经意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高中大男孩刚搬了新家,隔壁的男主人是位警察,一年后这位警察因公殉职,留下了一个10岁的小男孩。以前大男孩放学回家,从不带钥匙,都是到了门口就大声喊爸爸来开门。可是自从邻居警察牺牲以后,爸爸就让他自己带着钥匙,不要再喊爸爸来开门了。大男孩不解,问为什么。爸爸说:“因为你每喊一声爸爸,都会提醒隔壁那个小男孩爸爸不在了的事实,我怕他心里不好受。”


      这个故事瞬间暖到我了,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连接,无非就是换位,把别人放在心上。好在看到了这篇文章,好在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从现在开始,在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时,我要学会换到别人的立场上考虑。不是有那句老话吗,只要开始,一切都不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位思考,一个能与人和谐相处的黄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