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好

10月1日在南昌做完签售会后,坐火车去吉安。南昌到吉安距离不远,但是现在仍然没有通高铁,于是要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而且尽管我坐的是Z字头的车,仍然架不住列车晚点。等到达目的地后,发现已经晚点了将近半个多小时。

晚点半小时在高铁并不经常发生,而在传统列车的场景下,晚点家常便饭。更让我怀旧的是,到了站以后,火车站还是老式的低站台。我要拎起我的行李,小心走下钢梯,才能落到地面上。到了地面要出站,需要走过一个长长的通道,但是我发现一个规律,在通道尽头上台阶的时候,电梯永远是坏的。于是你会看到男女老少大包小包地,拎着行李艰难步行上台阶。

每次回家乡我都会有一种穿越感与安全感。穿越感来自于从“城市”到“农村”的变化,而安全感则来自于,这里真是保持多年不变。尽管建筑会变,大厅会更敞亮,但是乡土气息不会变,你看到的人的气质不会变。

我是江西人,江西有一种很独特的气质,这个气质就是没有存在感。

历史上江西还是很有话语权的,从考上进士的人数看,除了苏杭地区,就是江西的庐陵地区了。但是近代以后,江西却慢慢地在大众的认知视野里,渐渐弱化,也许是太平天国在江西的战场上,使其耗尽了锐气。

你说江西是革命的摇篮,其实也是没有存在感的体现。正因为没有存在感,才能成为革命火种燃起的发源地。农村包围城市在江西落地,也就奠基了江西的底色。江西是一个农业省,而农业省的人口基石就是农民。

江西多丘陵地带,所以农业很难搞大规模,于是这里一块地那里一块地,高低不一。你要说是梯田,也不至于。农民的特点是,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干了活,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种田了。但是农民的不足就是,目光短浅,毕竟只要守好自己的土地,就会感觉其他什么事都无我无关。

所以江西从整体上,由于这样农民般的意识,会失去很多发展机会,甚至可以说把很多机会拱手让出去。

我毕业那一年,很多江西籍同学想回到江西做选调生。但是最后找了很多方式去谈,都没有谈下来。没有人愿意承担政策风险,做出创新,来搞引进选调生的动作。但是同期,像福建、吉林、广西等地的选调生政策就非常好,而且积极主动地开展吸引人才的工作。最后,我知道的江西籍同学,只好纷纷去了福建、吉林、广西等地。他们扎根在这些省份的一线基层,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当地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到这里我感觉挺遗憾的,我身为江西人,也没有为自己的家乡建设贡献一些力量。这让我想到毕业那年,我们江西籍的清华毕业生组织了一次聚餐,大家其实都挺难过的,因为有一种“报家乡无门”的感觉。对于当时的应届毕业生而言,选调生政策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窗口,但是那个时候却从未曾打开。不过据说后面政策有所变化了。

江西的环境要留住人才很难。江西没有几个好大学,所以江西考生都在想办法往外省挤。江西要想给自己的考生留一个兜底的大学都没有。大学对人才的虹吸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好大学不多,人才就不会多,人才不多,新产业就不好带动。正循环没有建立起来,就要面对负循环……

再加上交通的软肋,全省目前还没有南北贯穿的高铁,从江西去周边地区,上至湖北安徽,下至广东广西福建,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不过年底昌赣通车后,会好一些。我还是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一个是交通要便利,这样方便人才流动,也方面经济运行的周转。

二个是发展信息产业,利用江西环境优势以及成本优势,做科技含量高,污染少的产业聚集。

三个是改革要深入。制度上的改革容易做,但是思想的解放更艰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四个是教育要突破。建设好大学,让江西人民在本省就能享受好的高等教育,更有利于人才的吸引与留存。

家乡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当你离开的时候,你会发现满心都是想念。等你真正在那里的时候,你又会觉得,这好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我只希望早日能坐到从北京西站到家乡的高铁!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