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8天 2.19举直措枉

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8天

原文阅读: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讲解:

鲁哀公问:该怎么做才能让民众服从?

孔子对答说:提拨正直的人,让他们位居于不正直的人之上,则民众就会服从;如果提拨不正直的人,让他们位居于正直的人之上,民众就不会服从。

启发思考:

        孔子从用人之道来谈,国君要任人以贤,官员要具有正直的品性才能服众。

        为什么正直的人能够令人信服呢?因为正直的人办事不从私利出发,会秉承“公平”的原则。有句话说,公道自在人心。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也不难发现,追求“公平感”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之一。

        有个故事能够让我们对此有更明晰地体验。故事是这样的:如果甲和乙在路上捡到了一百块钱,然后甲和乙一起来分这笔钱。这个故事的基本假设是,甲有权提出一个分配方案,如果乙接受了,就按照这个方案来分配;如果乙不接受,这个钱就会被交给警察,两个人谁也得不到什么东西。在这个假设的背景下,如果你是甲,你会提出什么方案?如果你是乙,分配给你多少都会接受呢?

        按照“理性人”的思路,甲首先会想:乙是理性的,如果他不接受自己的方案,他就什么也得不到,收益是零;而如果接受,哪怕只有1块钱,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好吧。所以,甲会提出这样的分配方案:自己分99块钱,给乙1块钱。如果你是乙,会接受吗?

        不接受,是吗?绝大多数人像你一样,不接受1块钱。研究者做过实验发现,在文明社会里,甲提出的分钱方案大部分都是对半分,当然也有的是六四。即使是在丛林社会的部落里,分钱方案也多是七三开或者八二开,没有人是按照99比1那么分的。即使在不同场景、用不同的金额来做实验,结论也是相似的。在最穷的国家里,实验的对象要分的钱相当于他们三个月的收入,情况也不会例外。

这说明,人的本性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追求“公平感”。虽然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年龄、学历、文化因素等,也都会影响人们的公平感。但是,现代管理学思想认为,在一个有效的社会组织中,没有什么比公平的感觉更重要了。

        几千年来,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用人用贤与用人用才等原则的平衡始终都在博弈。人性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追求公平感也是不容忽视的。

      尽管孔子举贤任能的政治理想很难实现,但这种思想对于国家治理和组织管理,依然是重要的核心。今天,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任用正直的人,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属或团队成员才能会真心信服。与此同时,作为个人,如果想得到他人的信服,也要遵循公平的原则。

        至于公平是结果的公平,程序的公平,还是互动的公平,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进一步探讨。

说明:这个非常有名的博弈故事,叫做“最后通牒博弈”,文章源于“得到”《宁向东的管理学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8天 2.19举直措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