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坏孩子,他只是需要被理解!


  在上一辈甚至现在的许多父母都觉得好孩子的标准应该是乖乖听话的,父母说啥就应啥的。而理所当然的,坏孩子的标准就是其反面:不听话。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或者不跟着大人说的来,甚至是搞出各种破坏行为。往往就会被贴上标签:调皮孩子或者坏孩子。面对调皮孩子,大人们往往会采取以暴制暴的惩罚办法来获得自己想要一个乖孩子的目的。

然而,孩子看似破坏行为或者不那么听话的行为下,都是有着具体原因的。

有时候孩子是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某个非常具体的感觉的(6岁及以下更甚)。只知道是不舒服了。这个不舒服不是身体的不舒服,而是精神的不舒服。但是他没有办法处理和解决自己的这种不舒服。甚至没有办法很好的表达出来。于是,他可能会出现很多成年人觉得不乖的行为。就会用成年人的权威给孩子施加压力,促使孩子压制住自己的不舒服的感觉。而事实上,有的孩子能压制住,有的孩子没办法压制住,就会继续出现叛逆行为,使家长越发头疼。还有的孩子是因为某种自己无法处理的压力,会出现很多破坏行为或者叛逆行为。但,究其根本,孩子很多时候真的期盼的往往只是理解而已。

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6岁,新转来的,总和小朋友发生矛盾,会动手打人。经常有小朋友和家长来老师这边投诉他。课堂上也经常捣乱。一开始老师们都很头疼。这么个小魔王可怎么办?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朋友,学习能力极强,非常聪明;动手能力很强,可以拼十分复杂的乐高;画的画儿天马行空,极富想象力。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都是高知。特别是奶奶,有很开明的教育观念。对孩子有非常高质量的陪伴。孩子与奶奶感情也最好。

然而,就我与孩子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仍然很没有安全感,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在仔细处理了好几起他和小朋友的矛盾后,发现:只要其他小朋友言语或动作上对他有任何潜在的危险,他必定会很快地出手,提前自卫。而有时候只是他主观认为小朋友会欺负他便动手了。当时有两个猜测。一是这个孩子以前在别的幼儿园受过欺负,二是这个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一开始就有了解到妈妈不在身边,由奶奶抚养)后来又分别和孩子及孩子的奶奶沟通了解到:1,这个孩子因为家里大人的原因搬了几次家,跟着转了好几次学。每次在新幼儿园待的时间都不长,2,孩子确实有在以前的幼儿园挨过欺负(具体原因不详,很可能是新生中途插班的原因)果然,事出有因。转学+在幼儿园被欺负+妈妈长期不在身边⥤安全感不足。知道具体原因后,我当时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和他约定,每天都要和老师拥抱一分钟。(拥抱时让他数六十秒)让他感受到在咱们这个环境里他是被爱的。

2,每次当他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后,先搞清楚原因后,肯定他不是故意要去伤害别的小朋友的,是因为他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才会动手。再引导他真诚地向与他发生矛盾的小朋友道歉,拥抱这个小朋友并为这个小朋友做一件事。比如拿下水杯之类,整理玩具之类。

3,平时多多引导其他小朋友去关心他,帮助他。当然也引导他常常帮助其他孩子。4,经常展示他拼的乐高,请他教老师或者小朋友拼。

而关于课堂上的捣蛋行为,在和他多次沟通的过程中也找到了答案。他觉得上课很无聊,会耽搁他玩的时间。当然他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我的肯定。因为这个小朋友以前多次转学的原因,并没有形成上课意识。所以我们约定好,当他完成好该完成的任务后,老师会特别奖励同学们一个很好玩的游戏。另外,我们约定好了暗号,上课的时候他若觉得无聊的时候,就向老师举个大拇指,我会暂停上课,休息两分钟让孩子们说说话。

最后,您猜怎么着。这个孩子会经常主动帮助小朋友和老师做事情。成了班里非常受欢迎的小朋友。学习能力一流,喜欢上课。甚至总是超标准完成学习任务。再后来孩子同爷爷奶奶一起回到了北京。奶奶给我发来了照片。做了班长,还是红旗手,说有时间还会回来看我们。听到这么多好消息的我真是非常非常开心了。

我非常赞同美国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的的一些观点,比如和善而坚定地引导孩子。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最忌家长或老师情绪失控或者说用发泄情绪的办法去惩罚孩子或者处理问题。她在正面管教一书里提出,孩子会用以下四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作为长期效果回敬我们的惩罚。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然而,我认为,孩子的这些行为下都隐藏着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即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也许有时候孩子的需求会很奇怪或者很离谱。但是,试着去承认他们的这些需求。

正当的可以给与满足。或者更好的办法是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是有助于孩子自我心灵成长的。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上面例子里的孩子,最大的转变点就在我承认了他上课会无聊的这个需求。在没有培养起兴趣之前,当然会无聊。所以当我支持并陪伴他度过了对上课这个过程培养兴趣的阶段,他自然而然地就转变了。

对于不正当的,也要承认你的孩子确实有这个需求,但是这时候就需要发挥成年人多出来的那么点微不足道的认知和知识,去引导他们放弃他们不那么正当的需求。重要的是要承认他们的需求。要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去理解他的想法,他的感受。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觉得孩子的想法都太幼稚可笑不值一提。仔细想想我们当孩子时候的感觉。那得多受伤啊。

当孩子的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后后,他才能学会尊重和理解。他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去打开自己的心去接纳拥抱世界,去发展他的天赋能力。

可喜的是,很多当代的八零后九零后家长们,很多都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当代的孩子们除了物质的丰盛外,在这一点上也是非常幸福的。

但是,我们仍然要时时警醒,随时警惕不能用滥用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的权威权力。时刻记住他们是独立的、与我们平等的个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纪伯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不是坏孩子,他只是需要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