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访|杨焯忠:温润端砚千年传承

注:文章为本人原创,发布于《Elite侨鑫汇》,版权归属侨鑫国际,禁止转载。 photo:TE

说到端砚,不得不追溯到唐贞观年间。那年京城西安大雪纷飞,赴考的举子们才磨好的墨汁很快就结冰了,他们只好拼命呵气,写写停停。此时,一位举子却仍能挥笔疾书!监考官前往查看,原来,这名广东举子用的砚以众不同,其磨出来的墨汁不但能抗寒,墨迹更是鲜艳夺目。皇帝听说后试用了这砚,立即龙颜大悦,把此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名扬天下。时光飞逝,1300多年过去,现在广东肇庆制砚的村落仍在,制砚的大师也层出不穷。

杨焯忠

杨焯忠/广东省端砚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他的30多件端砚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其中《幸福广东砚》被人民大会堂收藏,《锦绣河山砚》被中宣部收藏。

1300年的村落

在肇庆西江羚羊岭斧柯山一带,集中了端砚石最优质的资源。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端砚以来,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等十个坑洞由于出产的砚石品质优良而远近闻名。其中,老坑细润如玉,扣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不损毫,被列为名坑之首。

在这些丰富的砚石资源馈赠下,一些村庄祖祖辈辈都以采砚石为生。村里的孩子,从小听着村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凿磨砚石的声音长大,经过长期的目濡目染,长大后他们也纷纷与砚结缘。到清代末年,白石村、宾日村形成了程、罗、蔡、郭、梁、李等制砚世家。杨焯忠便是其中一位代表,作为杨氏制砚第十二代传人,他从学习制砚技术至今已历经30多个春秋。

平凡的砚刀功

走进杨焯忠的工作室,充足光源的窗边放置了数张木桌,台灯微微垂立,十余把刻刀锋利的尖端悠悠地发着光。刻刀们没有任何花纹雕饰,大小长度不一,刀口或尖或圆。

杨焯忠师傅拿起一块未成型的砚石,以木棒助力,快速地凿刻,随着阵阵砚灰飞扬,造型轮廓初显。“这个地方是一条江河,砚石天然的火捺纹刚好是河水的纹路;而远处的小块是留作绘画村庄的地方。”说话间,杨师傅换了一把斜口的小刀,以不同的力度轻巧地铲面,或轻或重,或直线或转弯,随着刀峰划过砚石发出的清脆声响,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亭台楼阁便在出现了。

懈的

在肇庆,制砚技艺由师傅对徒弟口耳相授,同时也在一代接一代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杨焯忠从小跟父亲学凿石、雕刻,就读初中时,市面上砚石主要雕龙,但那时龙的雕法只是简单的线条,他便琢磨着把龙的造型丰富起来,因此也得到了当时村支书的赏识。

高中毕业后,杨焯忠正式拜师程文、黎铿。“整个肇庆,制砚刀工最厉害的人,就是大师程文了。他真正做到仅一刀就勾出完美的艺术线条,力度、美感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而在造型创作方面,黎铿最为大胆,他不但是最早改变端砚造型的大师之一,在构图、创造意境上更是妙笔连连。”

在杨焯忠看来,两位师傅除了技法高超,更是敢于创新的代表人物,这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杨焯忠现在创作常用独特的斜口刀,用刀运转灵活,处理细微之处一刀见效;铲面可宽可窄,所刻的线条流畅厚重;为了提高新手雕砚的速度,杨焯忠先在石材上揉料、素描,再进行雕刻,大大减少了新手入门的时间。

忽略的艺术价值

近十年,随着几大名坑停止开采、主要砚坑全面封坑,端砚石材的价值一路高涨。“提及端砚的收藏价值,砚石的品质和艺术价值,应该是两大关键。而现在很多人,都只把眼光放在是否名坑。”杨焯忠说道。

一品端砚,从砚石变成艺术品,需要“天工”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杨焯忠常常从书法、文学、历史中寻找灵感,并善于因石构图、因型造势、因材施艺,巧妙地利用石品的花纹设计图案。“观察砚石、构思砚石最费时间,有的只要一两日,有的却要几个月。”杨焯忠补充到。

薪火永传

由于传统书写远离日常生活,人们对端砚的常识缺失让杨焯忠颇为感叹,“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砚台只是用来磨墨的工具,以为端砚自己就能流出墨来。”这促使他身体力行,去为中小学生讲课,普及端砚知识。如今,杨焯忠最大的愿望,就是将端砚知识及制作技术发扬光大。他给儿子取名“杨砚扬”,寄寓“薪火永传”。

制砚重要步骤1、构图:制砚前在稿纸上描画草图。2、铲滑:用刻刀凿刻,打造轮廓。3、细刻:细雕端砚的造型。

砚新品


端砚新品, 作品名:紫气东来,坑别:宜德岩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物采访|杨焯忠:温润端砚千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