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一切,即宽恕一切

马增信

《教育的目的》

我所说的“理解”不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认识,而是就那句法语格言中所用的意义而言“理解一切,即宽恕一切”。(怀特海《教育的目的》P3页)

这个“理解一切,即宽容一切”是一个谚语,这个话,书中有一个比较的注释。

我们如何这句话呢?

我们先看一下孔子《论语》开篇中一句话:

《学而篇第一》是我们最熟悉的名句。“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这三句话解释成三种境界则更有意义——

“学而时习之”指的是初学,时时学习,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有进步,自然是一件快乐的事。

“有朋自远方来”,当学习达到一定的境界,有共同的学友一起探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习达到这样的境界,更是一件快乐的事。

“人不知而不愠”而当我们的学习与生命达到相辅相成的境界。即使不能得到领导、同事的肯定,甚至得不到周围人的承认,那有什么遗憾呢。如果说偶然的努力是一种冲动,是偶然,那么日积月累的学习则更有深意。

我对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有一些理解。我的理解为其实是为学的三种境界。“知之”是不得已而学习,“好之”是本身爱学习,但如果是想通过学习,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目标而“乐之”,则可能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学校是你不得不把时间花在这里,然后盼着早点放学的地方。那你的每一天,可能就是一种煎熬,你会度日如年。而理想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你在学校总觉得时间不够,真希望多呆一会儿,多学一会儿。只有这样,你的每一天,才可能会更有意义。

每一朵花蕊里,都有蜜蜂的幸福。

回到刚才怀特海的“理解一切,即宽容一切”要把它放在在整本书的上下文里面,怀特海讲的是知识不仅仅是一种逻辑分析,就说是我们要掌握的观念,不能仅仅被理解为逻辑,不是简单的逻辑演绎,不是它的外部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智慧,那么它是一种智慧意味着什么,知识是一种智慧,理解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那么就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种逻辑关系,它跟我们的存在息息相关,所以“理解”也好,“知识”也好,关联着我们的情感,因此的话,也就说是我们在人跟人之间相处的时候,我们越能够理解对方,越能够宽容对方。

许多教育家都在提倡老师要有学生视角。就是蹲下身心,平视学生,真心体会一下学生的感觉。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母亲领孩子逛商店,大人意见犹尽,而孩子却兴趣全无,一直在闹。当母亲蹲下身子试图哄孩子时,才发现以孩子的视线,只能看到大人的腿。当然孩子闹就可以理解了。

如果我们的课堂上,有学生不遵守纪律。我们如果从学生角度思考的话,是我们讲得无趣,还是学生根本就听不懂,还是学生早就学会了?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愿做作业,是孩子根本不会做,还是他不愿意现在做。(举学生的例子)。

如果和家人发生争执,当然这很正常,也很寻常。但如果站在角度 ,换位思考是否会有另一种结果。(举家务劳动)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宽容,是因为不能够理解导致的。我们能够宽容一个自闭症或者一个多动症儿童,是因为我们理解他不能够自己做主,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我们就会把它当做问题学生,我们就会不太容易宽容,所以这种理解它不仅仅是逻辑,它是理解指的是一种智慧,是我们面对全部生命的一种态度。

2020年5月6日N4一15小组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解一切,即宽恕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