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 无问西东

平淡如水的日子悠悠向前,没有很满意,但也谈不上多失望。一如我还没有缓过神来,冬去春来夏将至,身边的一切都平常的如同每天固定要吃一日三餐那样,无新意,无惊喜,无波澜。

万分庆幸自己还能保持自警自省的习惯。纵然有时候会能力恐慌,会焦虑无措,会懊恼不已,会有心无力,但这些情绪都告诉我,我还是清醒且理智的,没有走丢走偏,但同时也没有走很远。对,就是清醒、痛苦且挣扎不动。

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对于如何应对眼前的苟且以及如何追寻诗和远方,没有人能给出科学的方法论。看到这样一番话,说人要战略性考虑诗和远方,但要战术性对待眼前的苟且。乍一听觉得很精辟,但仔细想想,好像对于目前应该追求什么仅仅是换了个顺序而已 ,只不过是告诉我们“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得处理好眼前的苟且”。再者,但凡涉及到战略性思维和战术性方法,又怎么好具体操作和执行呢。毕竟,我们中的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且很多又仅仅只是个人而已。

不知别人如何,反正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早已经淡忘了我的诗和远方,所剩下的,仅是眼前杂乱无章的鸡毛蒜皮。很扯淡,很滑稽,但很现实。

对于眼下的一切,没有不幸福,但也谈不上多快乐!仅觉得在自我价值提升的过程中没有了进展。没有预兆,戛然而止。就如同一辆本打算去环游世界的小轿车,还没有出发呢,已经彻底熄火,那些美好的愿景和理想都沦为空洞飘渺之物。实属让人沮丧。

这几天,中科院黄国平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感动万千网友。我将他发自肺腑的致谢读了一遍又一遍,初感叹他的不易,后感动他的坚持,再后来感慨他的高度。但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我好像从他身上看到关于追寻诗和远方的最佳路径,至少有了一点点小感悟。

十二岁丧母,十七岁父亲和婆婆相继离世,期间,还经历了恩师及师母的猝然离开,就连老狗小花都被迫离去。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一幕幕令人窒息而绝望的场景不是艺术手法的编排,而是幼时黄国平博士最稀松平常的生活。

明明已经一无所有,了无牵挂至此;明明已经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如斯。然而,黄国平博士毅然决然走了一条在很多人眼中可能过于“阳春白雪”的求学之路,还一鼓作气读到了博士。

他说,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他说,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他说,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对啊,这不就是最好的答案?人为什么要有那么多杂念呢?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大道至简。所以,树立牢不可催的理想信念,然后坚定不移走下去,哪怕风雨交加,哪怕路遥马远。都是短短几十年的光景,谁又需要怕谁呢?有伤春悲秋,无病呻吟的时间,还不如多读几本书呢,至少找到了一个依托,可以活的更加不卑不亢。

汪曾祺说,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心之所向,无问西东,想通这一切足够自己偷乐好一阵子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之所向 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