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炉香》观后感

      在老家的村子里,有一个中年妇女上吊了。她有两个儿子,她娘家也有父母兄弟姐妹;她婆家也有公婆,兄长、妯娌;她也有一起做事的同伴、也有邻里;更重要的是,她也有老公。我们老家不是贫困地区,生活也还算过得去。我怎么都不明白,是怎么样的绝望,让一个21世纪的女人,在孩子都已长到13、15岁的时候,选择了这样的路。

      今天,去看了《第一炉香》,我又想起了我那个选择离开这个世间的老乡。怎么能不想起呢,女人的命运呀,掌握在自己手里吗?肯定不是。女人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呢?看看电影里呈现的东西吧!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母亲裹了小脚游走在欧洲各国。父亲则是个传统的娶妻娶妾的封建男性。张爱玲,在这样的家庭中,既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又看得到封建社会的点滴。

      《第一炉香》里,讲的都是女人的故事。姑妈是个老男人没有名分的小妾,现在的女人也许不太理解名分这个东西,当电影里出现一个新婚的女人要给老公的前三个老婆磕头敬茶时,你就会明白,杀人的不止是刀。没名份便是没尊严、没地位、没话语权。

      是谁订下了这些“规矩”“习俗”,男人三妻四妾、女人要裹脚、女人被剥夺作为人的尊严?中国社会里一直都是这样的习俗、规矩,民国之前去的女孩子,不能读书,民国的张爱玲,一旦拿起笔,便用文字,呈现给我们那种把女人至于死地的“刀”。

      看了张爱玲的《小团圆》,都说一个人的作品里会有她的影子,我便在这部影片中寻找,那个主角是她吗?上海姑娘家境破落,跑去香港、投奔做了“小”的姑姑,去读中学。张爱玲不是也曾去香港读书吗?她不也是跟着自己的姑姑吗?

      姑姑做了四房姨太,这点并不合现实。可是电影中的小脚,张爱玲的妈妈,也是那样的。故事里有张爱玲的味道,又没有她的味道。

      有个朋友,带了一岁多的娃娃从城市回到乡下看望父母,母亲告诉她,“出嫁了的女的,不能在娘家过年,否则,家里风水不好。”腊月二十九,她带了孩子,住完宾馆,正月初二才回到娘家。为什么?

    看看影片里,一个男人四五房的姨太,多的十几个。再看看影片里,女人被几个大兵拖去“行乐”,不能在娘家过年,又算得了什么?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民国,那么多的女人,唯独张爱玲把女人的可怜、卑微,看到眼里,印在心里。她是清醒的,她是有才华的,她也是痛的最深的,她也是对生命和生活爱的最深的!

      许鞍华、俞飞鸿、马思纯、范伟…,都是我喜欢的导演和演员,不浮夸、不做作。影片拍的好美,香港大家族的讲究、奢华,味道够足,却毫不夸张。中西文化的交碰,让人炫目。

      安静、淳朴的对白,配着若干的姨太、小脚、妓女、男人的放荡不羁。美好,就硬生生的被刺破,让人泪流、心痛,情绪低沉!

      100年过去了,小脚没了,女人们都去读书了,事业上也能独挡一面了。可是,那些无形的“刀”都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没有了吗?

      我们民族复兴,那些所谓的“传统”也复兴了吗?115:100的男女人数比,3000万男性的超量……你察觉到什么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炉香》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