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多思考、多写,思路越来越清晰,表达越来越干练

今天又回看一遍曹林老师写的《时评写作十六讲》第一章内容——评论写作的知识准备。这节主要内容是讲述新闻系学生在开始学习新闻评论写作前的一些必要准备。其实,这些必要的准备不仅仅对新闻系学生有用,而且可以说对所有想从事写作的人都有借鉴意义,都值得好好思考,好好学习。

比如他讲述的1)对写作不要有心理障碍;2)要克服自己的惰性;3)一定要多看新闻;4)要多读书。这几个方面都是我们写作初期所遇到的问题,只有第3点稍稍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把它替换成一定要多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国家的事,那样就可以了。

刚开始写作时,我们担心很难写,不知道怎么写、些什么好,总感觉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可以写,熟不知越抱有这样的心态越害怕写作。刚开始写得不好没有关系,只有勤写、多写,在写的过程克服各种困难,才会慢慢变成写作能手。我们不能等厉害了才做,而是做了才变得厉害。两个月之前,我一碰到每天写两三百字都打哆嗦,心里很畏惧。慢慢地,我通过看书和在其他朋友的鼓励、帮助下,我现在不再有畏难情绪,虽然文章质量写得不好,但起码我能够把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说得清楚明白,当然字数也不再是问题了。

惰性是一个人的天性,我们总喜欢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避免做不喜欢、有困难的事。比如,“今天我太忙了”“这个东西太简单了,没有什么好说的”“每天都过得这么单调乏味,想不出有什么好写的内容”等等种种理由为自己辩护,为自己找借口。不读、不看、不写,满足于浅阅读,这个新闻看看,那个新闻点点,以为自己知道得很多,其实都没有经过深思考,一旦要让所看所想变成文字,那就变成天大的事情,干净不想做。每天多做一点和少做一点,经过时间的累积,差别就变得越来越大。这个差别可以从下面这个公式中看出。

公式


每天多做一点——1.01,累积365天,最后是37.8;而每天少做一点——0.99,累积365天,最后是0.03。可能这就是你与别人的区别。看似每天的一点点,但是经过365天的累积,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如果今天你想偷懒,那么明天依旧会在原地踏步。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迫自己每天都要写,哪怕是几百字,也不要让自己的思想偷懒。

多观察身边的人、发生在身边的事、甚至是一些国家的大事,再把你看到的、想到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多角度、多维度、正向的、反向的、全局的、局部的都可以想一想,不至于面对一件事情无法可说。经常这样锻炼,也可以培养你的认知层次,看问题也能够更全面、深刻。

多读书不仅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大脑,而且让我们获得知识,学得技术。毕竟我们生活的圈子是非常狭窄的,我们接触的人、发生的事情都是有限的,天天围着这一亩三分地打转也是不够的。我们的思想一定要跳出现有的活动范围陷阱,这时读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写东西,写着写着,突然感觉就没有东西可写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积累。写作就是一个掏空自己的过程,针对一个议题,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我们就很容易写不出新意。

语言大师季羡林在他的散文集《人生三境》中许多文章的题目就是短短几个字(比如<难得糊涂>、<谈孝>、<成功>等),但反映出来的哲理却非常深刻、发人深省,这就是厚积薄发、多读书的好处。

有的人可能认为,不用读书,就从网络上同样可以学到知识,其实这是有问题的,网上的东西很多是浅显的、不全面的、不深刻的、不系统的,一个人要想在某一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思维结构,他最好的方法还是要多读书,把相关的知识理论弄透弄熟,这样思考之后写出来的东西才有深度、广度、高度。

多读、多思考、多写,思路越来越清晰,表达越来越干练,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越来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看、多思考、多写,思路越来越清晰,表达越来越干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