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往浅游散记——亳州曹操

      游过鹿邑,即往曹操故里亳州。有曹操祖父曹腾及曹操其他族亲墓在,亳州系曹操故里,学界同声定论。不象老子故里,还有别的地方出来争。

 游过鹿邑,即往曹操故里亳州

      老子故里园外,看到一座高大殿宇正在营建中。打听得知,是由海内外李姓后裔集资建造的李氏宗祠。

      其实,若认真起来,现今李姓人众中,到底有哪些真属老子血脉,根本无从确认,只有传说。

      这方面,曹氏后裔就厉害了。因为,自称曹操后人者众,通过现代DNA技术辩识,已成功甄别出若干支派,证实与曹氏墓园埋骨有血脉传承关联。

      曹操到底是不是曹氏族人的问题,过去很可能是由于曹操上下刻意隐瞒而致史书语焉不详,现在也可以认为被破解了。伟大的DNA证明,曹操血统与曹氏本族一致。曹操之父曹嵩归为曹腾养子,当自曹氏家族内贫寒子弟过继而来。

亳州博物馆

      上世纪,曹植完整的遗骨曾被发现和发掘出来,可惜后来竟没了踪影,使得辩识曹操及后世曹氏支派的血缘来历,痛失更为丰富的DNA取样材料,也痛失了还原曹植体貌的详实骨骼依据。否则,让曹植DNA证明历史,让曹植蜡像更为逼真,该有多好。

      还没到亳州,琢磨这些事,相当于曹操故里游的“预热”。也是因有老子故里之游,难免预想亳州的曹操故里是何情形。会不会成为曹氏的后裔的郡望之地,兴修起宗祠?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园子,很高挑漂亮的牌楼,很巍峨的巨型塑像,簇拥着一座复建的侯府景象“曹操故居”?

      也就四五十分钟,亳州到了。

      没看到曹氏宗祠,也没发现亳州被作为曹氏郡望之地的迹象。很大的园子倒是有:曹操公园,乃曹操故里的核心景区。

曹操公园,乃曹操故里的核心景区

      园内有曹操家族墓群,有仿汉建筑,有碑林、碑廊、甬道等。重要的是曹侯祠,但不是宗祠,没有統绪曹氏各确认支派的意思,只是纪念曹操或三曹。塑像也有,没有为之搭配建造牌楼。特别是没有所谓“曹操故居”。可能是故居何在无从考证的缘故。

塑像也有,没有为之搭配建造牌楼

      也说明曹操一直没有得到后世尊崇。老子故里的园子有唐宋古碑,还有后世其他尊崇纪念建树;曹操这园子,古的东西除了墓就啥也没有了。

      很好理解。曹操后来背了那么多骂名,家族古墓没被从地球上抹去,已是万幸。

      亳州没有成为曹氏郡望之地,是不是也有这一层原因呢?

      曹嵩墓出土的银缕玉衣,被摆在博物馆里做镇馆之宝。

银缕玉衣,被摆在博物馆里做镇馆之宝

      曹嵩获此厚葬,应该与后来曹操得势有关。曹嵩墓在外省还有多处。而银缕玉衣现于亳州曹嵩墓,似可证明,曹嵩确实被从原遇杀埋骨处迁葬回了故里。外省的曹嵩墓,或为初葬处,或为衣冠冢,或者干脆就是张冠曹戴坟了。地面上,被错指认的古墓,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曹氏墓园有些出土文物如玻璃珠,

玻璃珠没照,因为小了远了

      如釉陶圈等,

曹宪为曹操女儿,曹操墓 一样有玻璃珠,釉陶圈

      不由得让人想到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引发争议的那个曹操墓,其中出土的物件也一样有玻璃珠,釉陶圈等,且高度类同。我一直坚持认为,西高穴村那个倍受争议甚至诟病的大墓,应该确系曹操墓。看到出自亳州曹氏墓葬的高度类同物件,我越发坚信自己的判断。而曹操墓中还特别发现有多种农作物品种,这便是生前创行屯田恢复民生的曹操本色了。算了,不展开相关观点阐述了,反正我说什么都没人当回事。由曹嵩墓可知,曹操自己倡导并素常薄葬,却对父亲予以银玉厚葬,说明曹操为人子还是颇具孝道的。

      一座高大威武的仿汉风格“谯望楼”,气势非凡,乃现今“曹操运兵道”参观出入口的地面建筑。

“谯望楼”,气势非凡

      据考证,古运兵道,始于汉代。如此古迹,可能全国唯此一个。现存地下运兵道总长度约12公里。但这个地下运兵道是不是曹操主建始造,无从确认。地下运兵道系军事秘密,无论早期修造和使用者还是后期续建和使用者,都不愿意公开张扬它的存在,建造者之名所以失传。但曹操应该深谙把守故里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又长于兵法军事,《三国志》记载曹操“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亳州运兵道,有曹操下过功夫在里面应该无疑。如今运兵道以曹操名之,既非毫无道理,作为旅游景点,名头响亮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供参观的运兵道700米,当系从现存遗迹中选优而来,但其高下宽窄并不能过辎重,仅可容兵士单列纵行,感觉施展不开。

供参观的运兵道700米

      如果想到那是千年以前的地下工程,其中包含的先人在设计,测量,施工的智慧和能力,以及各种实用实战方面的考量安排,还是让人心生敬佩。

      古人考虑到了地道内需要双向交通的问题,所以隔一段建有上下层以利对流;

隔一段建有上下层以利对流

      还设置了障碍券,

还设置了障碍券

      考虑到了通风和照明问题……

考虑到了通风和照明问题

      运兵道的地下走向修建时是怎么确定和把握的,已不可知。也许每一处通风口就是为找准地下走向由直井掘入而来?是,则妙为一举两得。

      地下运兵道出土的“弹丸”,让人对“弹丸之地”的微不足道,有了实物体会。也让人明白,这样的小弹丸,杀伤力实难恭维。

这样的小弹丸,杀伤力实难恭维

      所以,古往今来,从没听说有什么人物死于弹丸,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知,曹操少小时候(十岁左右?)即离开故里。但他后来回来过两次。五十岁那次建功立业衣锦还乡,曹操曹丕曹植父子还都作了歌赋;再联系曹嵩得以迁回故里厚葬,可以断定,曹操还是颇深故乡情怀的。如此说来,亳州之为曹操故里,实乃其“三地”:落生之地,开蒙之地,情深眷恋之地。

      曹操一世英雄,被小说家演义得冷血可憎。而他的故里告诉历史,真实的阿瞒,人伦温情宛然。

真实的阿瞒,人伦温情宛然

      如今,故地虽在,斯人已杳。曹墓犹拱,世界殊非。明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曹操,永别自己一时功业,整整1800年!这些年头,够30个曹操再活一辈子。

  果然“去日苦多”啊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果然“去日苦多”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往浅游散记——亳州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