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性成长》共读第一天

1、张文静老师分享:

作者擅长的是“启发式教育”。孩子们为“我要学”而学习,而不是为了“你要我学”而学习。

    序言的温和和坚定是孩子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如果不是……行为孩子就有淡漠感。例如孩子孩子不想写作业,妈妈认为孩子就该写作业,结果孩子的淡漠感和妈妈的焦躁感就有个矛盾冲突。若是孩子自发的想要学习,那双方都轻松了。

如果孩子掌控不了自己的生活,那他就毁灭自己的生活。

第6页,作为成年人 ,我们其实并不是要迫使孩子走上我们位置定下的道路, 而是要帮他们成长 ,进而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孩子终究还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并在之后的人生中 凭借一己之力 ,修正这条路的方向 。

    孩子具备自驱力才知道怎么面对正面压力。并不说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才能成长。

2、马丽老师分享:

        如果我们总想着安排孩子规划孩子 用胡萝卜加大棒 驱使着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形式 那么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自我驱动的自律者 要想让孩子走到台前 父母就需要引入幕后

      与其把自己当成孩子的老板,不如试着成为孩子的顾问。

        生活感悟:今天暑期在家里吃不下饭、睡不好。后来发现自己是情绪问题。

第6—7页,击中甜区:当孩子长期被屏蔽 在压力之外 ,接触不到导致焦虑的情境时 ,这往往会让他们在焦虑时的情况更加严重。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怎么才能成功地应对压力 ,也就是培养出比较高的压力耐受性。 对孩子而言, 韧性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如果一个孩子能在有压力的情况下, 感知到自己处于一个可以掌控的状态 ,那么有朝一日就算处于不可控的状态之中 ,他们的大脑也能更好的处理这些压力 , 实际上他已经获得了压力的免疫力。

在第7页:压力分为3类:

正面压力——孩子可承受且积极面对的 压力。

可承受压力——孩子可承受 但不容易积极面对的压力 。

毒性压力——孩子难以承受且看不到何时可以结束的压力。

3、杨迪老师分享:

    书中有很多感触的原因,就是作者击中我们的很多痛点。序言中有两个点:

(1)书中主要阐述4个观点。

  首先, 严重或慢性的压力对发育中的大脑具有非常负面的影响 。

    其次, 过低的控制感是人类个体所能经历的, 最有压力感的事情之一。

    再次,所有健康的自我激励 其实都根植与控制感 、胜任感和自主感 。

    最后培养出健康的控制感 还会进一步带来各种积极结果 ,包括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 更充盈的内部动机 。

        控制感若是比较强会有什么影响?后面讲了怎么运用控制感?

      当孩子有压力的时候,父母可以反馈:你现在感觉非常压力,不舒服对吗?那我们放松一下。

(2)压力怎么来的来源:

①遇到不可控的事情。②当前的认知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

(3)如何更好的应对压力: 

    找到自己的压力 ,聊聊这个话题 。认识压力 、表达压力、 最终才能驾驭压力 。

有压力也是有必要的,压力可以促进我们能力的提升 。只是要避免有毒性压力。就像一个人不可能生存在一个无菌环境中。

第6——14页在进行脑科学的分析。

可以带来压力的解读和应对方法。过多压力会造成孩子焦虑和毒性压力。为孩子多创造美好的体验,能让孩子更有力量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

(4)问题:大家对章有什么感觉?

我感觉是我们对自己的接纳和包容多了一些。32岁之前我们情绪才成熟。不用过度要求自己。

      在本书19页:这本书的主要目标:一是帮助父母辅助自己的孩子 ,提升压力耐受性。 让他们培养这种能在压力情况下,保持良好表现的能力 。二是,要让父母了解到,与其让孩子积累与承担压力, 倒不如直接让他们甩开压力 。压力 耐受性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成功都有高度的相关性 ,我们要挑战自己的孩子 而不是压垮他们 ,我们要在不让他们伤筋动骨的前提下 ,保障他们的成长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体验一些正向的压力 ,也能经历一些可承受压力 但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式, 同时给孩子提供恰当的支持 。

    感悟: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比成年人更有压力呢 ?孩子对压力的解读能力有限,所以更有压力。孩子不是来源于具体的事件,而是解读了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李的感受,比如对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肢体动作的解读。

问题:读了这些书了,怎么没有太多改变呢?不是应该更有耐心呢?家人也说改变很小。

人学习的过程就想盘古开天地似的,内化需要一个过程,若是想要通过上几个课,读几本书就可以有很大改变,这除非悟性很好的人。

4、主持人娇娇老师

    每个孩子的优势不一样,我们只需要找到孩子孩子的优势。强化优势,引爆优势。

    正确的问题不是我们激励他人,而是创造条件激励自己。

      外部世界越是快速发展,我们就越要平静下来,发展。

5、李铮老师分享:

案例:舅妈家有一个领养的孩子,孩子在高中的时候得了抑郁症。

18页最后一段:当孩子长时间处于身心疲惫不堪的状态时,他们那原本质朴随和的性格 会被压力无情的吞噬。 而生活也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期疲劳感与紧张感就是焦虑和抑郁的配方 得抑郁症要么长期的疲劳,要么长期具有紧张感。

6、李杰老师分享:

      面对那些特别容易伤心的孩子 ,你可以让她知道她很安全。 而且你也在他的身边,但不要像他做什么过分的保证 。更要让他知道 ,你对他有信心 ,相信他有自己搞定生活中的那些压力的能力 。与此同时不要弱化他当下的感受 ,也不要试图替他解决问题 。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给自己做主的机会。同时要给孩子信心和支持 。

      通过吴谢宇的案例:曾经有多么的压抑,就有后来多么的放荡不羁。

《少年的你》文莱案例:一边在父母面前”好孩子”一边在学校是“霸凌者”。


7、宁夏老师分享:

  成长中的压力需要有掌控感来平衡。

三种压力:正向、可承受、毒性。

有压力——有情绪——杏仁核处理——大脑皮质。

在家里就是孩子放松的地方,给予孩子足够的温和和及时反馈。孩子才有能力在外面应对挫折和压力。

缓解压力的方式:运动、做日常管理表、保证睡眠时间。

8、李嵘老师分享

    问题①怎么可以接纳自己。

    聂回答:  降低对自己的过高的期待。人无完人,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也可做练习:“我允许自己慢一些,我允许自己不够好,我是独一无二的,我值得拥有美好的生活……”每天早晚上3遍。

    ②怎么样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聂回答:亲爱的李老师,你正在做啊。读书、运动、不迁怒孩子、给自己独处的空间和时间。有觉察后的行动就不太会影响到孩子。

9、马筱银老师分享

      孩子的作业没有思考性的作业?

        也许思考性的作业老师已经在学校里面讲解过了 。布置书写性的作业 也是为了减轻家长辅导的压力 。在生活中 我们多用启发性的问题 ,也可以培养孩子善于思考, 并非要通过作业来完成 这一品质的培养 。

        考试怎么办呢?

如果考试的成绩整体都不理想的话 ,相信老师会做出教学的调整的 。我们只做好妈妈就可以了, 这是我的理解 。

10、文聪老师分享:

父母的心智更成熟、控制感更强,孩子才可以更轻松面对现实中的问题。

11、陆虹老师分享:

相信孩子才能越来越好,

12、孙小春老师分享

问题,怎么更好的带好1岁7个月的宝宝,妈妈需要做哪些工作或读哪些书能给目前这么大宝宝一个更好的教育,不错过当下月龄宝宝的教育呢?

        记录员:聂小燕。如有不妥请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驱性成长》共读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