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我读:笔底波澜》

《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

一百多年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传媒人怎样把“传媒要说真话”这个概念带到中国并得以巩固下来?影响很大的要属两个人,一个是王韬,另一个是梁启超。梁启超认为办报馆是对国家有益的。报纸等于耳目喉舌,具有“去塞求通”的功能,有了报纸,“待以岁月,风气渐开,白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他在报纸上洋洋洒洒地评论文章,老百姓们都很喜欢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说出了老百姓想说的话。他很懂得了解时代的民情,当一个时代到了关键时刻,很多东西要变化,谁能够把握那种求变的情绪并能用精妙的文字表达出来那就成功了,梁启超正是如此。韩寒当年火遍全国大抵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毕竟在那个网络舆论初现的年代,他的文字还是很有针砭时弊嬉笑怒骂的意思。

现代中国史上最伟大的一份报纸:《大公报》。他有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不党,就是不偏向任何一个党派。不卖,就是不卖任何人情,更不接受任何商业利益;不私,不以报纸这个公信为私人用途,满足私人的欲望。不盲,就是不盲目跟随潮流。要做到这四点,实在不容易。到现在已经是一百年,我们中国做传媒的人,有谁能认真想一想,有多少次,多少个人做到了呢?

 现在的新闻媒体,常常一件事报道的跟连续剧似的,这次听完还有下回分解。全面自媒体时代下,媒体记者为了吸引第一波流量,奋力追求快而鲜少在乎真。各种不负责任的报道,造成了网络盲众一次又一次打脸,总是这样下去,媒体的公信力岌岌可危……若干年后,还不会有“深度报道”的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22《我读:笔底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