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挖地不止》读后

由于参加了一个点评组织,有一个问题就会有意无意地想起来:什么样的文字,是好文字?

我想,有一个比较感性,却又比较容易衡量的标准,那就是让读者读了开头想结尾,不一口气读完就舍不得撒手。

《当代》杂志去年最后一期上,有一篇林那北的长篇小说:每天挖地不止。我想,这绝对是一部好小说。因为当我每次不得不停下来去做别的事,就抓心挠肝地想接着读完。

为了生活,没办法一口气读完一部长篇,只能利用上下班路上坐公交的时间看一会儿,偶尔在家里也能看一阵,都是零散时间。

这部小说描写的时间跨度特别长,粗算一下超过了150年。从主人公赵定力的奶奶谢氏出生之前,谢氏的父母写起,而谢氏的出生年份是1880年。

不去叙述小说的故事梗概了,重点说一下自己的感受。这部小说反应的是人性,在面对金钱的时候,人内心深处的各种反应。没有说教,没有口号,都是实实在在的大活人所展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却让读者能够看到人心灵深处。

作品在写作上,有一个以前自己没遇到过的处理方式,那就是不管什么东西,在作者笔下完全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有了情感价值。天空,白云,暴雨,刮风,土壤,茶树,大门,大门上的图案,茶台,水井,哪怕一片叶子,一团影子,都生出了活的灵魂,处处体现出来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

以景抒情,其实很常见,但是能够随手拈来,时时处处都把人物周边的任何东西写活了,这样的手法不常见。而这个写法,是这部作品给我震撼最大的地方。

已经78岁的赵定力,拉肚子已经半年了,当年他奶奶,他父亲,临死前都是长期拉肚子,他感觉到了死亡的迫近。

他有过三段婚姻,第一次,虽然嫁进来半年,但是从来没让他碰过,过来找了个借口跑了。第二次,生孩子时难产母子双亡。后来他单身很久,在70岁时莫名其妙地又结了婚,找了一个比他小19岁的妇女。

就在他感觉自己身体一天天不好的当口,伺候了他八年的于淑钦要去北京照顾马上临盆的女儿。当然,于淑钦并不知道赵定力身体出了问题。赵定力为了挽留她,编出来一个铁罐的故事,说里面有他奶奶留下来的金银财宝,只是不记得具体埋在了哪里。

于淑钦还是去了北京,然而很快就回来了。后来她的儿子、未来的儿媳、女儿,也都来到了赵定力家。要知道,赵定力与于淑钦结婚八年了,他们是第一次跨进那个大院。

赵定力的奶奶执意嫁给了赵礼成——赵定力的爷爷,生下了一个男孩赵聪圣,又过了许多年又生下一个男孩赵聪明——但是许多人都说赵聪明不是赵礼成的种。

赵礼成很早就去了南洋,发了财,可是也在那边娶了三个小老婆,这是谢氏绝对不允许的,但她又没办法,只好让赵礼成多多把钱寄回家,她自己建起了谢家大院。她穿金戴银,她四处招摇,只是为了证明,男人没把她带走,她依然活的很好。

赵定力是赵聪明的儿子,赵聪圣不能生育。在抗日时期,赵聪圣多次负伤,丧失了生育能力。谢氏为了补偿大儿子,悄悄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给了大儿子赵聪圣。

故事很有意思,又穿插了福州漆器的前世今生,读起来跌宕起伏,但是基本色彩是晦暗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感觉胸口不舒服。直到最后,赵定力肠内息肉切除了,身体好转了,谢家大院在拆迁中得到了保留,谢家大院的建筑艺术,谢氏传承的漆器艺术得以保留,整部小说结束,仿佛才让人喘上来一口气。

虽然读的时候心情沉重,但是这正是一部佳作应有的艺术魅力:让你哭,让你笑,让你跟着作者的笔触,神魂颠倒!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挖地不止》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