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双减”相关政策,可以说这一记重拳的效果,有人欢喜有人愁,作为一名老百姓、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我举双手赞成,这是破除教育特权,回归教育本质,推进教育公平的良心之举和务实之策。
这段时间以来,校外培训行业进入了严冬,各培训机构股价大跌、资产缩水,不少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恐怕损失不少,我不想报以冷嘲热讽,但也难以设身处地的为之着想。他们曾经的高光时刻,是否会想到再完美的演出总有结局、舞台总有谢幕的时候,恐怕他们不会想到说长也不长的三十年之后,这场大戏也该收场了。
这么多年来,有多少家长受苦受累于本不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在校外培训的泥潭中呐喊,扭曲了自己心灵的同时也扭曲了教育的本来面目,更进一步让孩子纯洁的心灵蒙尘还不自知或无法自拔。而彼时我也只是一个学生,我也参加过这样的校外培训,甚至还因为没有更多的钱支持我参加更多的培训而感到羞愧和懊恼,此时我已为人父,仍旧在培训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但身份的转换、视角的不同使我开始思考,这样的培训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不知是否有人做过计算,校外培训行业这么多年究竟为孩子的教育、成长作出了什么样的、多大的贡献,哪怕仅仅是用升学率这样功利化的指标来衡量一下也好。
在这样一场教育的“乱战”中,没有人是无辜者,但事情的发生总有其因由,校外培训“蓬勃发展”的背后,难道没有你我他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在一种趋势的裹挟下,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何为教育?”这个问题本就十分深刻、很难说清,更不用说在追名逐利之中还会有这样的清流,保持这样清醒的头脑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资本助推之下,大家早已晕头转向,教育的和金钱是互斥的、还是相容的、还是共生的,还是更加复杂的多元多维关系?教育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权力,还是部分阶层的特权?如果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劣势,是否就意味着在教育上也会同步丧失优势,至少是难以机会均等?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校外培训如雨后春笋的年代,大家都被不断的强化着这样一个观念,只要我们狠下心去参加培训,教育上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校外培训似乎成了各类教育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但显然现实不是这样的, 大多数人都错误的把“校外培训”等同于“教育”,不管是机构有意无意的误导式宣传,还是自己愿打愿挨的默契,致使没有人去搞清楚这个本应是校外培训行业基础性和导向性的问题,以至于错误的时间久了大家都信以为真。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回想起校外培训还算阳光灿烂的日子,真的会感到可怕,他们说你不让我培训,我就培训你的竞争者。
还有个概念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学前教育”,什么是学前?学前是几岁之前?既然是学前,为什么还要搞教育?学前教育到底是搞什么,是教育孩子,还是培训家长?在孩子3岁上幼儿园小班之前,还有个小小班,有的地方叫托班,公立的基本还会严格限制年龄,私立的基本交钱就可上,从这时起校外培训的触角就在给你挠痒了,甚至还会更早。幼儿园三年,会有各种兴趣班诱导家长给孩子报名;幼儿园一毕业就会有幼小衔接的课程要学习;上了小学之后,不参加四五个兴趣班、培训班、补习班、强化班、提高班,都不好意思跟其他家长交流,甚至自己都会觉得对不起孩子。而我所说的这些培训都指校外培训,是完全不包括学校教育的。
这到底是怎么了,孩子、家长、教师陷入了一场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而指向升学率或经济效益的狂欢之中,而校外培训行业为这场狂欢提供价格高昂的场地、饮食等有偿服务,最终所有人在酒过三巡之后连自己叫什么都不记得了,还会有谁想到教育,想到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些培训界的大佬们,你们扪心自问,真的是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为了祖国的未来?还是为了金钱、为了利益、为了名声、为了地位?当然,所谓的大佬也不过是这个乱局中的代表,也许代表了一种变异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其实也不仅仅是属于他们的,而是属于那个时代的。
注入了资本的力量,用“一切为了孩子”进行道德绑架,三十来年间一波又一波家长见证了校外培训行业的成长壮大,也见证了本应享受教育的权力的异化,而对此我们只能打掉牙齿和血吞,不是苦不堪言,而是有苦难言,只能在人潮汹涌中,亦步亦趋了。 所以,我认为“双减”政策是一种回归,回归常识、回归初心、回归良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重整行装再出发。
当然,校外培训广为诟病的实质是导致教育的特权化,使本该公平享有的东西不在公平了,所以如果对此不能进行点穴式打击,那么校外培训只会换个外衣而继续存在,也会使本就珍贵的教育资源更加向有权有钱阶层聚集,这是人性使然,无需也不应该进行道德评判,而只能从制度设计上进行解决。所以,这也是“双减”政策最有价值最得人心之处,从制度设计上带给大家新的曙光,让我们看到了正义不会缺席。
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规范校外培训的同时,校内教育也不应该忽视,而这也应当是教育中更为重要的部分和最终的归宿。现在的校内教育,让家长身上有太多重负,多少微信群、多少通知公告、多少消息留言、多少课外活动、多少功课辅导、多少打卡签到、多少上课准备,等等,不一而足,我不认为这些都理所当然都是家长的责任,大多家长都有自己的职业和工作以至于根本不可能抽出这么多时间,甚至有的家长都不能正常的陪在孩子身边,那么这些孩子就没有办法公平的在同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也是很辛苦、很无辜、很无奈的,现在的学生显然并不好“对付”,加上某些人肤浅、甚至恶意的宣扬以学生为中心,使得教师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处于被动应对的地位,“严师出高徒”古训早已无人提起,就连基本的管理都会受到一些“愣头青”学生和家长的质疑,熟不知最终吃亏的还不是学生自身?这么说并不是为那些有恶劣行径的教师辩护,这样的教师有悖于服务人民的宗旨、有悖于师道尊严,理应而且必须被唾弃。这里想说明的只是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不应当改变学生求学的精神渴望,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家长应当齐心协力、想法设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而不是盲目的把谁作为主导,更不是让谁围着谁转,如果是这样的话,既显肤浅,也无益于学习的提升。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家校沟通更加便捷,但过犹不及,过度的利用这种便捷性,就有点舍本逐末之嫌。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手段,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老师更好的教,家长在“学”与“教”之间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绝不能喧宾夺主,不管是哪一方也都不应该在稀里糊涂中让家长成为教育的主角,更不要把这种本应该进行的责任区分,作为衡量家长是否爱孩子的标准。进一步来讲,这种责任区分是有必要的,分清责任才能有效合作、高效产出,而责任不明最终会导致乱象出现。
总而言之,回归教育本质,推进教育公平,只有人人有责,才会人人受益。大家应当携起手来响应号召,共建属于每名孩子的教育净土,让他们都能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健康茁壮的成长,明天才会更好,未来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