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0我在悦读】卫国重生----秉心塞渊

书目:《诗经密码》作者:刘蟾

上次我们说到齐桓公被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的诗给深深的打动了,决定不惜血本帮助卫国复国,那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派兵保护卫国残留下来的老弱。齐桓公派了军队去曹地,把卫国遗民和卫文公都保护起来,并且供给食物,衣服,给了他们必备的生活品。

然后就是帮卫国建立了一个都城。

在这儿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中国春秋时代,人们对国家的概念和后世是不同的。那时候人们心中国家的标准是宗庙。

古代建筑中有个常用的概念叫左宗右社,意思就是在都城的王宫前面,左边是宗庙,用来祭祀祖先的,右边的是土地庙,用来祭祀土地神的。这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个象征。

土地是物质层面的,而国家的真正精神上的标志就是宗庙,所谓的宗庙社稷,就是祭祀祖先的庙宇。

社是土地神,稷是土地神,把宗庙放到土地、粮食前边,可见祖先祭祀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多么重要了。

只要还有嫡系后人可以祭祀祖先,哪怕只剩下十个人,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没有灭亡,还是可以复国的。

可是,要是祖先的牌位没有了,嫡系乃至旁亲的后人都没有了,那这个国家就算真完了。所以在春秋年间,虽然经常有外敌入侵,把国君赶跑的事情发生,但是过不了多久就复国了,原因就是祭祀的香火还在继续。

当然了,这种对祖先祭祀的尊崇,也是中国后来重男轻女的文化根源,因为女子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能够祭祀自己祖先的只有男子。

还记得郑国吗?郑国也是借了虢地和郐地,然后举族搬迁到这里才发展起来的。像这种连国土都彻头彻尾的换了的情况下还能叫原来的国名,就是因为宗庙祭祀还在延续。

这次卫国被大屠杀,但他们还有后人能够祭祀祖先,所以尽管可怜的都城都被占了,一个大国,只剩下5000来人,但他们不能算灭国。

所以齐桓公要帮助他们复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重新建立起宗庙,找一个可以安安稳稳祭祀祖先的地方。

齐桓公帮助卫文公建立新都,选址就在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卫国国都由原来在朝歌后来迁移到楚丘,还成了一个典故,用以代表搬家迁徙的意思。

《诗经·鄘风》的《定之方中》一诗,记录的就是卫国在楚丘建都的故事。这首诗还大力歌颂了卫文公。因为卫文公比前面的几个君主可强多了,遭受这次灭顶之灾之后,他和老百姓同甘共苦,亲自下地干活。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kuí)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yuán)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lái)牝(pìn)三千。

此诗当作于卫文公的晚年或死后,是追叙当时情事,具有史诗性质。定,是古代的星宿名及28新宿中北方七宿的“室宿”,也叫“营室星”。

古时候科技不够发达,人们建造房屋首先要确定采光定向,那时候定向定时,最常用的就是天上的恒星,定星出现在天空中,和北极星连成一条线,那么正南正北,正西正东四个方向就可以确定了,人们就可以据此来营造宫室。定星在农历十月以后,黄昏的时候会出现在天空正中。

10月正是农闲,天气也不是很冷,所以这会儿建造房也是比较合理科学的。因为定星出现的时候适合营造宫室,所以定星也称之为“营室”。

诗的首句就是“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是说定星出现在天中了,我们要开始营造我们的“楚宫”了,这里的楚宫可不是楚国的宫殿,指的是楚丘这个卫国新都城的王宫。

“揆(kuí)之以日,作于楚室”和第一句定之方中作于楚宫的含义差不多,这两句是互文上下一个意思,揆就是计算度量的意思,指的也是选择建造宫殿的时间。

第二段则讲了卫文公的英明领导,他多次详细勘察地形,然后又占卜请示神灵,最终在建造之前确定了选址的具体位置。

第三段歌颂了卫文公不但努力建宫殿,同时也不忘让大家照顾农田,以百姓生息为第一。

最后三句,则是直接夸赞为文公,说他实在是个朴实无华的人,胸怀广大,政治英明,所以卫国发展的很快,各种马匹都有了3000多只。

所谓“秉心塞渊”,就是说他内心充实,用心长久的意思。全诗都是铺陈的手法来描写建造新都的过程,但是唯有“秉心塞渊”是对卫文公人物特点的夸赞,这四个字,点出了卫文公作为成功政治家的特性,目光远大,所以后人称这四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你可能感兴趣的:(【0630我在悦读】卫国重生----秉心塞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