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尺就是将进步一点点细化

文/涅阳三水

将问题标尺化,郭老师的观点,很新鲜,刚刚看到的那会儿,我一直在想着,这个标尺究竟是什么。

直到今天,我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这个标尺就是一个变化的幅度,大与小之间的距离,就是一个数字与一个数字之间的距离。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进步方面,与你理想的期望值之间,有多大的数字,这个数字就要看孩子自身的行为来决定。

这个标尺,是衡量孩子还有孩子的家人行为变化的砝码。

只有行为变化了,这个标尺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这让我想起曾经的一个孩子,我在他身上的做法。

。。

那是个女孩子,父母处在分离崩溃的边缘,孩子的情绪受到极大的影响,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变得紊乱不堪。

在我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我和孩子的父母做了深入的交谈。

父母意识到孩子的行为,知道了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极大影响,追悔不已。

于此,我给父母还有孩子,分别做了一种行为参照法则。

法则中强调一件事:父母不得在孩子面前出现吵架行为,孩子也不得在学习上有不合宜行为。

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改变一点点,父母改变一点点,各自退一步,各自的天空更加敞亮。

直到孩子读完小学,进入初中,开始住校,夫妻二人才结束了客气相处的尴尬局面,办理了离婚手续。

。。

这会读到郭老师的标尺,才意识到,自己当时的那种做法,就和标尺没什么区别。

郭老师说,班主任要做的工作,不能简化或者是无法落实的行为,关键是务实,把重点放在可见的,具体的问题上。

无论是孩子的行为,还是家长的行为,都有一个可见的结果,那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同时,又把平时的行为,通过一点点小小的要求,督促家长还有孩子做到位,落实到行动上。

每次的行动,都有一个标准可以参照,既可以通过那个标准看到曾经做过的,也可以展望到可以达到的未来。

这个行为的参照,可谓是承前启后,一方面让孩子看到曾经的自己,另一方面也让父母看到自己的昨日。

也让父母和孩子双方,可以看到未来的场景,那时候,才是最为理想的事情。

。。

郭老师说,问题标尺化,有三个注意事项——时间,进度,语言句式。

根据问题,依照年龄段,可以适度调整周期,一天,一周,一月,一季都是可以的。

每天进步一点点,在这个周期内就是可以看到的了。

周期内的进步,比整个学期的进步,都要更加有可操作性,可落实性。

任何事,都没有一蹴而就的,周期内的变化,越小越好,越细致越好。

我们只要记得的是,对于这样的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大,改变的幅度更不能太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得让学生明白,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慢慢地改变自己,才可以达到自己期待的那个自己。

。。

在文章的最后,郭老师也说到,老师可以把计划和方法形成文字,便于调整和改进。

换句话说,这样的文字,也可以说是一封信,写给孩子,也写给家长。

在一个周期内,可以把孩子的各种变化,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梳理归纳汇报,尤其是孩子出现“停滞不前”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进行小小的推动。

这个小小的推动,其实又是发现,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不仅是老师的,还有父母的,在这样的双方努力下,孩子的进步就会持续向前了。

由此可以说,郭老师的标尺化做法,其实就是把孩子进步的可能性细化,细化到一点一滴的行为中去,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势必会收到预想中,期待中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标尺就是将进步一点点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