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李家小猫
我自己算得上是最早一批报网课学习的人,各种课程都报,那个时候只要听着课程名称对自己但凡还算有点需求的,都会报。不管付费的还是免费的都报一大堆儿,那个时候微课特别流行,只要转发朋友圈就能听课,一节微课短而小,听着也没有多少负担。
后来微课模式不流行了,大幅度减少了,又会订阅很多专栏,接着又涌现出一大批社群形式的学习模式。但是究竟这些网课有多少是听完了的呢,又从这些网课中学习到了多少呢?
虽然课程完成率不是特别高,但是也听了不少了,听得多了,不管是从巨贵的写作课程,各学科专栏课程到普通便宜的一些课程,你对于哪些老师有真水平,课程内容保留度,课件准备用心程度,课后服务,全部都能感受得到的。
后来知识付费的热度慢慢降下来以后,就会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究竟应该跟着什么样的老师学习?跟他们学习什么呢?
很多课程,包括有些巨贵的课程,把大部分的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文案和宣传上面去了。那些漂亮的文案,对于课程的介绍,精确到每一小节的课程标题,都是那么地抓人心,让人特别心动,如果马上付费,感觉下一秒就能全部掌握,就能像课程作者一样,成为人生赢家。
但是实际上课内容与标题不符合,社群运营跟不上,承诺的也做不到,甚至随着深入课程的了解,发现这个老师连他自己做得也不怎么样,只有这一门课程,后来就销声匿迹了,没有持续行动力和跟进,口碑不好,不会有人再上第二次上当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乔布斯推出了Ipad,但是他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使用这种设备。他说:“孩子们在家里能使用多少技术,我们做了限制。”
《欲罢不能》这本书中也提到:“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人,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原则——自己绝不能上瘾。”
某某条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推荐引擎,它的Feed流强推荐的模式,让信息和人更广泛和效率地匹配,不断地投喂给你喜欢的那一部分,大家就越来越只关注自己喜欢看的那一部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享受及时满足的这种感觉。而其创始人一共有13条微博却一直提到延迟满足感,可见他对这种思维的重视程度,他本人也提到最欣赏自己的特质就是延迟满足感。
《盐糖脂》一书揭秘,可口可乐公司高管们,吃东西都非常注意,他们不喝自己公司生产的饮料,而是维持着健康的生活方式。
虽然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你会发现这些聪明的人们,他们自己本人在真正践行的对自己收益最大的东西和他们向外推广的产品或者理念往往不一样的。
不仅是这些商品,很多内容生产者自己生产的内容,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专门为了卖课而设计,他们自己却不用。教人如何理财的,结果自己资产也亏空得掉底,教人时间管理,自己也有严重的拖延症。教人写作的人未必自己会写作。
之后,我就调整了我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标准。
Scalers老师新书《持续行动》里也提到这个问题。写作教练在网上教别人如何写出爆款10万+的文章,但他自己公号文章平均阅读量最多只有1000。但每次开写作课,还是能招到不少学生。
教别人做新媒体运营,自己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和抖音的粉丝量却少得可怜。但他分享的一些涨粉小套路还是受欢迎。
这个是受市场供需关系的体现。自媒体流行的时候,新媒体培训就成为赚钱的生意,因为太多的人想做自媒体了,写作教练在这个时候就应运而生。想学习的人数远远超过可以胜任写作教师的人数。因为赶上风口,想要学习写作的人太多,哪怕每个人只找他一次,他也可以赚够一笔了。
胆大的老师们现学现卖,你说会不会露馅,只要持续教学,总会遇到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让老师光芒四射,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但最终老师要传授一项技能,他没有切实经历过体验过,就会缺少感同身受的能力,他讲的内容可信度也会大降低。
而教学只是实战的一部分,实战中的问题来自四面八方,你必须有实操经验,才能顺利应对和解答同学的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谁都不想跟着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学习。
所以路标虽然没有去过它指向的地方,但是肯定是由到过目的地的人确认过的。
所以我们要跟着那些到过目的地的人,他们不仅真正做到了,而且坚持多年来言行一致,他们坚持分享的和他本人做的是一致的,不仅在他本人以及学员身上都得到过验证。他们通过脚踏实地持续行动和学习,取得的成果不用刻意炫耀,就自然地摆在那里, 吸引着同样质朴,纯粹又有行动力的人。
李笑来老师有一个专栏课《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不要被名字误导,它是教你提高认知、正确践行的课程,每一个概念都掰开了揉碎了讲。他说看一个人是否聪明,看他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里面内容全部都是他亲身经历验证过的内容,他也曾表示,他只分享自己践行过的道理。
辉哥奇谭主理人张辉,从他35岁经历一场严重的焦虑,到职场上认真地反思改善,再到通过投资等一系列行为,走出焦虑,找到属于自己人生护城河,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在走,看他文字真实、质朴,有很多启发,他把这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经历全部写在新书《人生护城河》里。
而Scalers持续行动社群也跟别人的不一样,看名字就知道社群的主题在于持续的行动力。想要让大家改变有行动,规模大了照顾不过来,品质就可能会下降,所以他说多出很多人报名,也会刻意限制人数。
就拿读书来说,别的听书课程或者共读社群不用经你思考,有人专门提炼出了所谓的精华,投喂给你,你没时间,可能开车的时候,顺便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就听完了一本书,让你体会到又看完一本书的感觉真满足,可是这种被动接收的信息,经由你的大脑能够留下多少呢?
Scalers他特意找到了每个领域的几本经典书籍,都是一些难啃的大部头,他们会花几个月的时间来读一本书,例如《资本论》、《社会心理学》这样的书籍。不是简单地读,要根据提前布置的思考题和作业仔细阅读, 学员仅仅在一期财务主题的读书笔记加起来就超过20万字,看似很慢,但读一本当十本的功效,因为这些书籍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知识的源头。后人很多书籍的引用都来源于这里,所以知识密度是非常大的。
这几个人的共同特点,言行一致,每个人都只讲自己做到的,自己正在践行或者践行过经过验证的道理,并且在行动的道路上一直前行着。
他们不会卖力的包装自己,以为那样就显得牛。他们只是一直在践行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们也不会高调,享受持续行动复利带来的笃定,他们正怡然自得,并谦虚谨慎,认知层次越高,反而觉得自己知道得越少,觉得自己没什么。
我们不管是向身边厉害的人,还是跟随付费课程的老师学习,不要光听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做到了没有?
学习他们面对问题的态度和思考方式, 去思考他这种操作背后的思考是什么,我们和他进行对比,有什么差距。看他们面对问题的思考模式,进而来升级我们的底层操作系统。
只是很可惜,大多数人都找不到自己根本的位置,被现在这个商业社会所迷惑掉了自己的愿景使命,所以一直盲从。
无论如何,最终买课的人如果没有真正把这门课用起来,那么这门课对他而言,并没有产生效用。一门课程的真正价值是需要通过学习和行动来兑现的,认可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价值,除了跟对老师,那就是持续行动,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时间能够检验自己的成果,也能筛选并留下真正厉害的人。就像有一句话说的,只有在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过几年再看,你就会知道你有没有跟对导师,那个老师是否销声匿迹,他还在吗?你的成果和状态如何?
大浪淘沙,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要相信有人做到了,在大部分人都自觉成为别人生活旁观者的情况下,有些人真的把“我向往的优点”种进了自己的生活。
希望我们跟对人,做对事,持续行动,不被时代淘汰,最终对自己有交代。
我是李家小猫,欢迎关注,阅读和写作让你更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