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嘉宾,何惧无笙

去年夏天申请了微信公众号,最初我对它的定位是一个自我输出的平台,我喜欢看电影,喜欢看书,也挺喜欢接触新鲜东西,所以我觉得不断地输入需要那么一个输出的地方,就像一个自我对话的精神角落,有了它我好像能更认真地活着。因此那时我不在乎有多少阅读,有多少粉丝。

后来去新媒体公司做运营实习,每周的开会都离不开“引流”、“流量”、“阅读量”这些词,而我的工作也需要不断和这些东西打交道,因此我对阅读量竟然也敏感起来,无论读什么号都会在看完之后下意识地瞅一眼左下角的数字。公司运营的大号动辄2w+的阅读,虽然在公众号里不算突出,但是还是让我有些自愧不如,毕竟一个五位数的数字和一个个位数的数字的视觉反差还是挺大的。在一个流量至上的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也会被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一个没有人气的自媒体就是失败的。没人直接把这句话说出,但是从因为一篇推送的流量不理想而引起的长吁短叹可以窥知一二。于是那段时间我就想干脆放弃自己这个号,或者学着写一些蹭热度的文章然后试着推广出去,否则没人看有什么意义呢?


好在我的懒癌帮我悬崖勒马,我懒得做出改变,而且似乎也没什么需要改变。想一想,做这个公众号的初心是什么呢?于是我想起了去年夏天注册账号时那个六点多没开灯的傍晚,我在平板上输入账号名称选择头像,点击注册的那一刻,因为有了一个输出思考成果的平台而产生的兴奋劲儿,就像一个游戏完成了角色创建可以开始一段新的征程一般。我意识到我仅仅是喜欢不断输出带来的新鲜感,我享受通过文字来自我对话的感觉,而对数字的敏感不过是虚荣心作祟,其实我讨厌那没有意义的数字,那会无形中驱使着我把自我认知绑定在他人身上,仿佛戴上了枷锁。

做一个输出内容的人总是快乐的,而只有终日面对数据的运营者才总是闷闷不乐,他们揣测用户喜好,揣测错了就大失所望。他们营造热闹,却也必须忍受热闹过后的冷清。也正是通过在一个新媒体内部的观察,才让我知道了为了剪辑出一个看起来正能量的视频在幕后要剪掉多少不那么正能量能量的原材料,一篇推送在发出之前会有多少时间耗费在起一个吸睛的标题上。很多新媒体产品就像流水线一样生产出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完成自我消费,这样的模式难以让我感觉到真诚。

而我想做的却仅仅是传达真诚的东西,即使有时逻辑混乱会写的很糟糕,即使不想好好生活时我会从这里消失。这都没关系,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真诚,看完一部电影真诚地写出我的感受,心情不好时真诚地发牢骚。既然现实生活已经受到太多束缚,那我希望在这里我始终是自由的。

如果有一天我能吸引到一点阅读,并且能够和他人产生共鸣,我还是会很欣慰。但是没有的话也不和我的初衷相违背。就像吕不同的那句话:我本嘉宾,何惧无笙?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本嘉宾,何惧无笙)